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举行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此次会议提出的“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标志着我国在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方案包括三大政策举措,被形象地称为“三箭齐发”,旨在有效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确保经济财政的平稳运行。
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化债“重头戏”
在当天的会议上,最受瞩目的莫过于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的计划。这一举措被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为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
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党中央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确保经济财政平稳运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债实际等多种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6万亿元债务限额将分三年安排,从2024年至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问题一直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一个难点。这些债务通常不在政府的正式债务记录中,但实际上由政府承担偿还责任。长期以来,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地方政府,增加了财政运行的风险。此次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计划的出台,无疑为地方政府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化债“新增量”
除了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置换计划外,会议还提出了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的举措。这一举措将为地方政府提供额外的4万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隐性债务。
蓝佛安介绍,这8000亿元资金将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地方政府缓解债务压力,还能通过专项债券的发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将遵循市场化原则,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同时,政府将加强对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化解隐性债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万亿元棚户区改造债务:按原合同偿还
除了上述两项举措外,会议还提出,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这一举措旨在保障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项目通常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债务负担。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政府决定对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按原合同偿还。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还能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箭齐发”协同发力: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此次“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方案通过三大政策举措的协同发力,将有效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将大大减轻,有助于确保经济财政的平稳运行。
同时,这一方案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和债务限额置换计划的实施,政府将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财政:通过合理的债务政策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多次会议上提起这句话。蓝佛安在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时指出,尽管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多重挑战,但中央财政仍有能力通过合理的举债和赤字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蓝佛安强调,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这为中央财政提供了较大的举债空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为118.2%,而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仅为67.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在债务方面仍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可以通过合理的债务政策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蓝佛安还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这些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为偿债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债务所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它们为中央财政提供了更多的举债和赤字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政在拥有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财政压力将逐渐加大。此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对财政运行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利用举债和赤字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性。
有专家指出,随着地方化债方案逐步落实下去,居民端的债务修复就会逐渐加速,而债务负担的减轻和兜底机制的加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居民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进入到消费循环中。循环即流通,而更大的流通量则代表着会有更多的货币有可能进入到更多个体和或企业的口袋。
口袋鼓起来了,反过来会继续带动消费,你消费他收入于是内需升温,依托于整个内需的税收也会此回补财政的压力。
个体收入提升,企业利润增加,政府税收上涨,这才是有效的财政刺激方式,同时也是中央财政加杠杆的长期目标和用意。所以这个方向总结下依然是化债,但不同与前文提到的帮地方上化债,而是帮居民端化债,用财政加的杠杆,转移掉居民身上债务的同时增加和完善福利机制。这一轮化债举措的刺激下,我国的民生、福利、收入等将有一个大的突破。
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期待政策落地见效
此次“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和学者表示,这一方案将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经济财政的平稳运行。
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此次化债是一套政策组合拳,即“6+4+2”债务置换规模力度很大。他认为,这一方案的出台将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提升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同时,他还期待政策能够尽快落地见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许多企业和投资者也对这一方案表示欢迎和支持。他们认为,这一方案将有助于提升政府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为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债务管理 防范化解风险
虽然“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的出台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债务管理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强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防范化解风险。一方面,政府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考核,确保债务规模的合理控制和风险的有效防范。另一方面,政府还将积极推动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等工作,降低债务成本和风险水平。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债务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增强市场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升我国债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6+4+2”万亿元地方化债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方案通过三大政策举措的协同发力,将有效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确保经济财政的平稳运行。同时,这一方案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我们期待政府能够持续优化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