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轩
比亚迪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手段,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近日,比亚迪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新能源汽车产量的飞速增长到与供应商的议价风波,再到对网络谣言的坚决反击,比亚迪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业界的目光。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无可争议。就在不久前,比亚迪宣布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车企。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比亚迪技术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其市场战略的认可。比亚迪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车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在众多车企中遥遥领先的比亚迪,究竟做对了什么?
要求供应商降价10%事件引发热议
然而,近期比亚迪也遭遇了一些舆论风波。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事件。这一消息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部分网友和业内人士对比亚迪的强硬态度表示担忧,甚至愤怒。他们认为,如此大幅度的降价要求可能会对供应商的利润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对此,比亚迪方面迅速作出回应。比亚迪品牌及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表示,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比亚迪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并非强制要求,而是可协商推进。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但也引发了关于比亚迪成本控制策略的深入思考。
事实上,比亚迪在成本控制方面一直有着独到的见解。比亚迪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手段,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同时,比亚迪还积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除了成本控制,比亚迪还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比亚迪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比亚迪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辆出厂的汽车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公司生产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10月比亚迪整车销量50.27万辆,国内整车厂商排名第一,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将超过400万辆。
纵观公司生产新能源车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2008年12月,比亚迪第一辆新能源汽车F3DM下线;
2021年5月,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3年8月,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4年11月,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比亚迪从零到生产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了十三年,从零到生产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了十五年。而从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这第二个“500万”,只用了15个月。从十五年到十五个月,进步神速。
比亚迪如何完成产业转型?
2019年,比亚迪还在生死关头挣扎,短短五年时间,成为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做对了什么?在这三十年里,比亚迪又是如何完成产业转型的?
成立于1994年的比亚迪,至今已有30年历史。回顾比亚迪的历史,或许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勇气、笃定、坚持。
1993年,王传福从北京南下深圳,被任命为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那时的深圳街头,一些人在用售价高达万元的“大哥大”,其中一块镍镉电池,能卖到上千块,做过电池研究的王传福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他带着20人的小团队,辞职下海创业。
当时,国内做镍电池的人很少,安装在“大哥大”上的电池基本都要从日本进口,要想在国内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购买日本全套的自动化生产线。但彼时比亚迪才成立,没几个钱,根本买不起进口生产线,即便想在银行贷款,也没资产抵押,贷不出来。
那怎么办?
王传福说:“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通过深入研究,公司将日本进口的全自动生产线,分解为一道道人工工序,通过“人+夹具”的生产模式完成电池生产。此外,对于生产中缺少的原材料,也能用实验室的化学试剂配出来。最终,从无到有,公司成功“手搓”出了镍电池、锂电池,也自行研发并改进了先进的电池生产线,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
由于锂电池兼具轻便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手机上,锂离子电池逐渐替代了镍电池,成为新的产业蓝海。但有一个问题:通过“人工”造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品质并不稳定。
该怎么解决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专业过硬、有经验的工程师团队,从锂离子电池的底层原理出发,从本质上理解技术,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过不断尝试,公司最终解决了手机电池自放电、循环寿命差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并且得到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大厂的认可,获得了外企的订单。
后来,大家将这种模式总结为“半自动化加人工”,而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自主研发设备,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
但大众往往只看到了最后一句,“半自动化半人工”,自动就代入了偷工减料、降低标准这个印象。
事实上,这种模式对人和技术的要求极高。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通过购买进口设备完成了技术引进,并且能够保证设备开起来不出问题,同时对于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自己还能修理,这就很不错啦。
如果企业既能对进口设备的生产线重新设计,还能自主搭建工艺流程,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产品良品率,这是“知其所以然”的境界,相当于公司已经掌握了产品的底层逻辑。
因为实现“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前提,就是要掌握产品原理,这是典型的研发生产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半自动化半人工只是表象,掌握技术原理才是根本。
比亚迪的创业团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造出了镍铬电池及锂电池,此外,相较于日本的电池,成本降低了30-40%。
2003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市场份额23%。
笃定的方向
那个时候,比亚迪生产的电池,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于是王传福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
彼时,小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但马路上跑的基本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
我们能不能做汽车呢?
既然锂电池已经做到了行业领先,是不是也可以把电池装在车上,做纯电动汽车?当时,除了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积累的优势之外,汽车行业在当时极具吸引力:因为造车利润真的很高。
彼时一台合资的小型车要卖到10万块,部分中型车的价格接近30万,而且其中不少还是技术转让费以及零部件制造成本。
这对于不要求自主设计的国产品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进场时机。潜在的高额利润吸引众多公司进入,除了目前我们熟知的一些汽车品牌,当时入场的玩家还有美的与奥克斯。
但对于一个没有“汽车基因”的企业来说,选择进入技术高度密集的汽车行业,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如果所有的环节都选择自研自建,需要的资金会更多,时间会更长,所以比亚迪选择了一个更快的方式:收购具备造车资质的企业。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对外宣布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出资2.695亿元人民币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此消息一出,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公司内部同事,其实都不看好造车业务,甚至有投资人和机构给王传福打电话:你敢收购秦川汽车,明天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
“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三步是疯子”,即便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都仍有不少论战,更何况汽油车是当时绝对的主流。
对于想做新能源汽车的王传福,很快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并且付出了代价:收购秦川汽车后,股东们纷纷抛售股票,比亚迪的股价,跌了近50%;此后一年,比亚迪账面亏损7000余万,而一年前,公司营收44亿,利润总额9.8亿。
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其实是为了拿到“汽车准生证”,因为当时发改委每年都要公布车辆生产的企业产品目录,只有在目录上的产品才能生产。
而为了拿到这个“出生证明”,各家车企或多或少都走了些弯路:吉利李书福曾高喊:“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长城通过生产皮卡打政策擦边球;奇瑞则是直接将20%的股权划给了上汽集团。
开始造车之后,比亚迪发现造车真的很难,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何况是新能源汽车。
为了造出纯电动汽车,比亚迪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先造燃油车,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方面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研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年1月,比亚迪终于做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正式发布前,公司找来了一批经销商做现场评审,想听听市场的真实反馈。
但是,经销商都觉得这款车没戏。至于已经投入的高额研发费用,可能不得不打水漂了。王传福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砍掉316项目。
但车还是要造的呀,那怎么办?
没有造车的经验,就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潜下心向优秀的车企学习。比亚迪买了几十台当时在市场上大卖的车,就让工程师拆车,在拆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学习,就是要彻底搞清楚这些在市场上受欢迎的车,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些车是公司的资产,并且还有奔驰、宝马这样的高端品牌,都不敢动手拆。于是王传福选择了其中的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围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让大家放心地拆。接下来的一年,工程师将这几十台车反复地拆了又装、装了又拆,遇到问题,就直接现场开会,直到将问题都搞明白。
过了一年多,比亚迪做出了第一款量产车F3,上市14个月,卖了10万台。F3的成功,让比亚迪在“逆向研发”的路子上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几年,针对其他汽车厂商的热销车型,比亚迪推出的不同原型车F0、F3R、F6等纷纷上市,销量迅速上升。
2007年比亚迪F6上市时,王传福曾说:“比亚迪要在2015年做到全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现在,比亚迪离这个目标其实并不远。
坚持的力量
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比亚迪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尤其是2009年-2019年这十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极高,可谓是“压力山大”的十年。
以2019年为例,公司净利16亿,连续三年下降超过10%,比亚迪仍坚持拿出84亿做研发,因为王传福坚信新能源车是未来的方向。
但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豪赌”,毕竟作为上市公司,营收数据大家都看得到。当时比亚迪已经在研发高额投入了10年,由于长期看不到希望,内部也有人开始动摇:“别人都不干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回忆起这段时间,王传福曾哽咽道:“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
那一年公司有不少工作多年的人选择辞职离开,甚至一些车企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到比亚迪大门口,挖走了公司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
再后来,一些股东也坐不住了,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相较2018年,国家及地方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降幅超过50%,一些造车新势力几乎面临灭顶之灾。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没有哪个产业是通过补贴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大浪淘沙的时代来临。
为了让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离开补贴后继续发展,有关部门为中国市场引进一条鲶鱼:特斯拉。对于那些只靠补贴生存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而言,特斯拉不是鲶鱼,更像是一条鲨鱼。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开工,当年12月30日,第一批Model 3开始交付。2020年元旦,特斯拉发布公告:国产Model 3基础车价从35.58万下调至32.38万,加上补贴,Model 3售价仅有29.905万,相较原价,降幅15.95%。
这意味着特斯拉首次在性价比上,对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传统汽车豪华厂商市场形成冲击,属于电动车的时代,正式到来。此后,国内电动车市场从To B时代进入To C时代,比亚迪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To C市场的打开,新能源车企在产品端品质的提升,带来了用户在消费端的需求大涨,而这让比亚迪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充分展现。
在插电混动领域,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与强大的一体化供应链,能够做到与传统燃油车同级别产品的相同定价。
2022年,比亚迪正式宣布,完全退出燃油车车型生产,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2022年与2023年,比亚迪分别卖了186.24万辆、302万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而正是比亚迪在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最终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2024年10月,比亚迪月销突破50万辆,全球汽车销量排行第二,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比亚迪之所以能在众多车企中遥遥领先,离不开其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出色表现。王传福曾说过:“我们每天都在奋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经过三十年发展,如今,比亚迪是一家集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子等多个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巨型公司,未来,相信凭借其在各方面的优势和实力,比亚迪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