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务风险防控为核心的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探析

2025-01-07

摘要:内控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各行业的改革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深受各界关注和重视,和内控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但是我国内控管理理念推行发展时间比较短,适合应用在企业中,所以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方面将会伴随各种问题,无法帮助单位精准识别和防控财务风险。由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财务内控管理不到位、相关工作体系缺失,导致内控管理不能在财务风险防控中发挥实际价值。为了处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本文以基于财务风险防控下的内控管理为探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防控;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刘玉洁

(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肃州公路段 甘肃 酒泉 735000)


引言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展现出公益性特点,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深入改革,在运营管理中开始应用绩效考核机制,注重单位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阶段,风险防控作为比较重要的环节,其管理水平会给事业单位发展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并且事业单位肩负着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社会各界对财务风险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要想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事业单位应从内控管理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从根源上将财务风险问题全面处理,为事业单位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事业单位中常见的财务风险类型


1.1资金风险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在组织安排管理工作时,未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管理模式改革创新,资金管理意识薄弱,从而引发资金风险。一方面,在落实资金管理工作中,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案不合理[1]。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事业单位应用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而一些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在资金管理中应用价值缺少深入了解,不能将其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科学使用财务信息,再加上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影响最终管理效果。基于此,事业单位在实施资金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更好防控资金风险。


1.2预算风险

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预算编制风险,另一个是预算执行风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所以预算编制对财政拨款有着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管理方案过程中,主要安排财务人员负责,但是由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导致在预算方案编制过程中,不能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产生预算编制风险。并且,一些事业单位从项目支出角度出发对日常经费进行规划,没有按照预算管理要求进行资金审批,无法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引发预算执行风险。


1.3经费风险

经费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一些单位经费数额比较高,容易产生以下风险问题。第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未对资金支出提前规划和把控,导致项目经费远远超出预算范畴[2]。第二,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经费结算,未按照合同内容结算工程款,导致资金在支付方面存在风险问题。其中,超支和支付风险是引发经费风险的关键。


2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未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和企业比较有着本质差异,无须自主统筹资金,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得到当地政府部门资金支持,事业单位自身运营发展压力比较小,并且单位并非以盈利为目标,导致部分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不会给予高度重视,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部分财务人员未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没有及时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更不会提前制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在面临风险问题时,财务人员常常会表现出手足无措,从而让事业单位面临一定经济损失。


2.2缺少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

结合当前情况,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缺少完善性,无法为后续内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支持,容易产生财务相关风险。通过调查,导致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中常见风险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对日常工作监督管理不严格。


例如,在内控体系建设环节中,未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过于形式化,或者按照其他单位管理体系内容生搬硬套,使得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本单位战略发展要求不符,无法将内控体系落实到具体位置,可操作性不强[3]。即便一些单位构建了内控管理体系,但是体系建设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分析,更没有征求各部门管理意见,未从单位实际角度出发科学调整。内部控制管理属于一个动态化管理过程,所以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应根据财务管理要求和国家法律标准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在实际中,部分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方面展现出落后性,体系内容不完善。


2.3财务预算管理不科学

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执行方面整体效果不太理想,可能会伴随低质或者低效的状况。例如在政府采购管理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成立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小组,缺少完善的内部分级预算审核管理体系,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谁有需求谁负责采购,导致部门之间交流不到位,部门预算管理比较被动。一些部门受到人员因素影响,岗位设置不合理,缺少相互牵制的预算管理体系,可能会出现既要负责政府采购,又要负责审核的状况,岗位未做到充分分离。在预算管理中,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管理、预算绩效审核等工作均交由一人负责,前期没有和其他部门沟通,征求相关意见,导致预算管理缺少准确性,因此在预算执行环节中,频繁出现追加预算、随意调整预算方案的现象。


2.4内控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在财务风险防控理念下,事业单位在建立内控管理体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于采用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无法取得预期管理成果。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内控管理活动中,实现内控管理方式的转型。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实施内控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其产生的后果在于内控管理水平比较低,无法保证内控管理效果。与此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其内部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传统财务内控管理模式中,后勤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职责划分上比较明显,两者构建了不同的管理体系,在资金核算与管理中,可能会出现单位实际资产在核算方面存在误差,给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4]。在事业单位中,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无法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建设方面存在思想误差,内部控制效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就是管理方式落后。


3以财务风险防控为核心的内控管理建议


3.1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一些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中,可能会发生债务危机或者资金运转效率不高的状况,通过对该现象产生原因的调查,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问题,并在风险出现前做好应对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事业单位在对内控管理方式优化创新时,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事业单位定期组织安排关于财务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管理的宣传活动,通过内部宣传教育,让更多人员明白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使所有人员从中学习更多和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相关的方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第二,事业单位应结合以往管理情况,总结管理经验,根据整理的数据和资料,构建一套满足事业单位战略发展要求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实现资源科学分配,为各部门划分具体的管理职责,将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3.2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内控管理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了解其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的价值,提高对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视度,并优化单位组织管理结构,成立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财务内控管理团队,科学划分管理职责,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预算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其次,事业单位还要调整组织框架,在单位领导层面成立财务内控管理组织委员会,对财务内控管理方针、相关政策优化处理,对预算管理情况认真检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5]。例如,在执行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时,应在财务部门基础上成立财务审核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核、预算考核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分析常见的管理问题,充分发挥单位领导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财务内控管理效果。最后,在成立财务内控管理团队的同时,还要科学编制财务内控管理方案,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按照体系要求规范作业,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更好防控财务风险。对于事业单位现有的管理体系优化改革,保证体系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指导,保证内控管理目标顺利完成。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


3.3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为了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让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要求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给予财务预算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单位战略发展情况,科学编制预算管理方案,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在编制预算管理方案时,根据单位运营发展情况和管理目标,以重要改革为根本,按照财政拨款要求对财务预算提前规划。为了夯实预算编制基础,单位应对地方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资金、结转结余资金等科学规划,实现预算管理工作全面覆盖。在预算方案编制前期,做好相关资料采集整理工作,与各部门深入交流。并且,相关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意识,通过一系列方式控制财务经费支出,以保证重点支出为根本,实现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的科学把控,保证节约目标顺利完成。第二,将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到位。为了让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事业单位在完成预算编制工作以后,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预算执行环节中,对各项资金统筹规划,在明确预算安排以后,对于重大经费申报和安排,应按照提前设定好的流程报批处理,项目预算审核通过后才能安排预算。第三,完善预算监督制度。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需要在上级部门监督管理下使用,强制整改预算资金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定期组织安排财务预算监督考核,找到预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4引进信息化技术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给财务风险防控和管理改革提供指导。在实际中,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管理体系方面,可以把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式应用其中,如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和传统的内控管理模式比较,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在于职责分配清晰,在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作用下,每个职责和权限都能科学划分,让管理职责变得更加具体。除此之外,内部控制信息化对财务风险防控有着重要意义,和传统财务风险防控方式比较,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提出可行性强的管理建议。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在海量数据中识别单位运营发展中潜在风险,通过对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的调查,提出风险防控措施[6]。在引进信息化技术时,要求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方面,需要选择安全性高的信息软件,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安全,避免重要信息泄露而让事业单位面临巨大损失。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和内控管理实施情况的调查,依然会面临各种问题。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相关政策,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规范财务内控管理流程,采用预算管理模式,加强财务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效能,在防控财务风险的同时,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图1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朱明月,韩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21):63-65.

[2]赵婧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讯,2023(21):176-179.

[3]姜磊.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23(10):103-105.

[4]高孟威.财务共享中心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财经界,2023(30):42-44.

[5]陈慧.基于财务风险防控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J].纳税,2023,17(29):43-45.

[6]刘菁.财务监管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J].财讯,2023(19):110-112.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