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非遗剪纸: 融汇南北之美,绽放璀璨光彩

2025-01-22


文/《商业文化》记者 明贵栋


瑞昌剪纸,作为江西省瑞昌市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瑰宝。自汉代起源,这门古老的艺术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瑞昌剪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民间民俗艺术品种之一。





历史渊源: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瑞昌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这一艺术形式最初是作为祭祀和节日庆典的装饰物而出现的。西晋古墓在瑞昌被发掘后,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几乎完全一样,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因此,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瑞昌剪纸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晋两个朝代之间。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瑞昌剪纸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逐渐演变成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记录生活点滴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作为节日的门笺、送礼的礼笺,还是婚俗的喜花、丧俗的祭花,瑞昌剪纸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特色:北方的粗犷质朴与南方的细腻秀丽


瑞昌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它融汇了南北方的不同特点,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采。


在技法上,瑞昌剪纸独具特色。它既有北方剪纸的大气粗犷、雄劲厚重,又有南方剪纸的精雕细刻、细腻秀丽。在构图布局上,瑞昌剪纸多用均衡的单独纹样,对称图式使用极少,这种布局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富有变化。同时,瑞昌剪纸还善于采用非镂空的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使得作品更加含蓄、隐秀,具有朦胧、神秘的色彩。


在题材上,瑞昌剪纸的表现内容极为广泛。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还是生活场景、民俗风情,都能成为剪纸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瑞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还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承与保护:老中青接续传承,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瑞昌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瑞昌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如刘诗英等剪纸大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传承人不仅在当地传授剪纸技艺,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将瑞昌剪纸的艺术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瑞昌市还积极推动剪纸文化的普及和教育。通过学校课堂、博物馆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瑞昌剪纸。例如,瑞昌市将剪纸作为特色课引入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孩子们剪纸技艺。这种老中青接续传承的模式,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同时,瑞昌剪纸博物馆也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如剪纸大赛、剪纸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瑞昌剪纸的魅力。


此外,瑞昌市加大了对剪纸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推动剪纸作品的创新和市场开发,为瑞昌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将剪纸图案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实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同时,瑞昌剪纸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辉煌成就: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瑞昌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1992年,瑞昌市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之乡”;1993年,瑞昌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2011年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瑞昌剪纸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瑞昌市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


2008年,瑞昌剪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一殊荣的获得,标志着瑞昌剪纸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重视。这也为瑞昌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近年来,瑞昌剪纸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频频亮相,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无论是在国内的民间艺术展览中,还是在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瑞昌剪纸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这些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瑞昌剪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瑞昌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古老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展望未来,瑞昌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确保他们的技艺和经验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推动剪纸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瑞昌剪纸,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剪纸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剪纸作品的创新和市场开发。通过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将瑞昌剪纸的艺术魅力更好地展现给更多的人。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瑞昌剪纸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瑞昌剪纸作为江西省瑞昌市的独特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瑞昌剪纸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和发扬。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剪纸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延展阅读:


瑞昌剪纸代表作品:巨幅《铜岭铸鼎记》


剪纸作品《铜岭铸鼎记》长卷,尺寸为:长590厘米,高106厘米。剪纸画面尺寸为:长543厘米,高90厘米。剪纸为万年红宣纸或万年黑宣纸的剪刻作品,采用的是阴阳结合刻构图取纸方式,设计制作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11月,使用电脑设计画稿五次,手绘画一次,画面依据宣纸尺寸分为九张手绘画稿、剪刻、装裱完成。


构图内容:大禹治水,因势利导,湖泊疏浚,江河通畅,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湖西岭,铜草花开,赤乌鸣叫,人声鼎沸,冶火四溅,铸三足两耳鼎,作烹饪之器,忽天降倾盆,人惶然失措,众乌飞至,盘旋挡雨,燃火依熄,俯冲击石,助燃冶炼。鼎铸成,腾火焰,飞金乌,与阳交融。


故事情节:传说大禹治水,一统华夏,划九州,铸九鼎,开启青铜时代,寻觅铜矿举国响应,人人沸腾。在只能依赖野外篝火冶炼探测铜矿的瑞昌之地,每天火光四射,毫无进展,赤乌鸟的栖息森林已被砍光,只能聚集在附近山头泥土地上。见此情景,大伙的探测决心动摇,在这好不容易找到铜草花盛开的地方,放弃走人事倍功半,还有弃之杀头重罪。就在这决断慌乱中,一人急得跺脚不小心把三足陶烹饪炊具踢碎了,大伙见状这可怎么办?附近没有制作三足陶的泥土,要想解决吃饭问题,只能靠炼出铜来制作。于是大伙想出铸三足两耳鼎方案,立刻做模型、备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天刚亮就点火干了起来。可就在火烧的正旺时,忽然下起了大雨,所有人惶然失措,哭喊着:老天爷呀帮帮我们吧…。赤乌听到哭喊声后,立刻飞到冶炼场上空盘旋挡雨,又见燃火依息,众乌俯冲向下撞入冶炼堆助燃,顿时铜水流出,大伙赶快舀上铜水装满模具,随即鼎口腾起金色赤乌朝着太阳飞去…。当大伙从这惊异场面清醒过来后,回过头看向对面山头,只见赤乌一个也没有了。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大伙走到山头跪向东方,悲痛念着:赤乌您回来吧!我们栽树重建您的家园。这时太阳从赤湖水面升起,太阳圆心站着三足赤乌。


文化价值和意义:该剪纸作品展现了瑞昌赤乌文化来源于青铜时代,或是青铜文明造就了瑞昌赤乌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赤乌三足来源于冶炼铸鼎的历史。揭示了中华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力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浴火重生的信念,具有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情怀,以及天人合一、万物合一的宇宙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科学观、发展观、情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创作思路来源:一是瑞昌铜岭铜矿遗址的开采历史,时代背景,文化内容,以及瑞昌流传的赤乌文化传说。二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赤乌图案器皿、铸件和青铜树。三是赤乌文化在三星堆遗址的四川省德阳市地区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流传,只是在三星堆文物出现后才有太阳神鸟的说法,以及赤乌神鸟为什么是三足。四是三星堆文物材质基因签定,发现与瑞昌铜岭铜矿遗址矿料基因一致,以及赤乌文化在九江地区的广为流传。五是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在商周时期的先进采矿技术。六是按照科学发展规律,铜岭古铜矿遗址在进行地下采矿前,应该有一个在地表上选矿或采矿的漫长探究和发展过程,应在经过冶炼分析逐步得出含铜量成分的矿石品质,而且在向地下直井式开采过程中发现含铜量不一致的矿质层,于是才选择含铜量高的矿层进行横向洞穴开采的逻辑。


(栏目责任编辑:刘坤)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