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广州关键词

2024-03-07

VCG111447496311.jpg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广州延续了“千年商都”的盛名,始终秉持初心,引领风潮。展望2035年,广州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张恒军



    城市是一种媒介,也是文明的高地。中国广州在打造更具辨识度的人类文明高地进程中,如何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地方魅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如何向世界讲好广州城市文明的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度挖掘广州城市文明对外传播关键词对回应上述问题至关重要。

    广州建城史达2200多年,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自秦始皇时期南海郡尉任嚣建造蕃禺城始,这里就向海而生,成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口。以“云山”“珠水”“羊城”三大文化符号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多元共存,传承演进至今;重商尚文的城市文明精华也借助对外交往口岸,扬帆通海两千年,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据《史记·货殖列传》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时至今日,广州已是中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2023年GDP突破3万亿。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广州作为“屹立中国南方的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享誉全球,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将广州定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福布斯多次评价其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近年来科尔尼发布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广州连续四年保持上升,2023年排名2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人类发展指数,广州为0.869,居中国城市首位……广州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文明的标识性存在。其以岭南文化为根,以海丝文化为魂,铸就了温暖与文静的城市品格,在与全球城市的交流、互鉴中,以“岭南之四海温暖为媒”,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广州关键词是务实、引领和温暖。


2024年2月14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气氛。.jpg


(2024年2月14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1、文化中国之南:岭南之务实


    广州之兴起于岭南文化,承岭南文脉,以务实赴世界舞台。

    岭南,背靠五岭,南临东南亚诸国,面向太平洋的独特地理位置,加之古代远离中原文明主流区域的影响,这一区域形成了极具原始张力、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系统。叶金宝等学者指出,这一系统具有原生文化、边缘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贬谪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质;总体特征表现为商贸文化基础之上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文化性格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变通性、务实性、适应性,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务实性。这既是一种认识原则,也是一种价值态度,还是一种交往理性。

    梁启超有言:“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广州与世界的交往,糅杂了中西的碰撞与诗意。“一个十三行 ,半部广州史 ”。公元1686年,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商行,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并代表粤海关向外商收缴关税。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接受西方近代商业文明浸润,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东方文明对外传播的重道。

    承岭南文脉,近代以来,这里成为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先导,如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变法运动、民主革命等,都是岭南文化孕育出来的代表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快速进入新文化时期,对岭南文化、广东文化进行了现代化阐发与新时代重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加速演进,广州城市文明融汇中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州文化生态系统。粤曲、粤剧、骑楼、西关大屋、“三雕一彩一绣”等个性化符号享誉海外,十三行、陈家祠、上下九、荔枝湾等人文自然景观蜚声全球。

    文学史家陈思和先生在评价广州小说家张欣的《如风似璧》时说,其笔下的人物特质是“韧”。这是“硬”与“忍”的结合,这“硬”不是北方市井的咋咋呼呼,这“忍”也不是洋场小市民的唯唯诺诺,这“韧”表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魂。正如这部小说题目含有的双重意思。“如风似璧”谐音“如封似闭”,是传统太极拳中的一式。在24式简易太极拳中,“如封似闭”是在收势前的最后发力;在繁复的太极老拳中,它是整套拳路中转型前的准备,既是自我守护之举,又有开拓新局之意,“如封似闭”后面的一招是“抱虎归山”,那又起始了一派新的磅礴之势:一如风中玉佩,既有风的凛冽,又有玉的圆润。

    表现在地方文化的赓续传承中,广州非常注重从全球化层面入手,在强化民族性的同时,加强国际范式引领和话语建构。如以动漫产业为例,广州先后推出《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变化中的中国》等一批经典产品,《白蛇传·情》荣获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等多项殊荣,并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受到海外好评。此外,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等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广州与世界的文明对话。


2、一代风气之先:四海之引领


    广州之兴行于四海会同,邀四海逐梦,行引领四端之善。

    刘美新等学者指出,广州作为世界主义的希望之地,是开放和包容的国际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流动性的背景下,世界主义是一种希望与现实的存在,正日益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实的存在和一种新的生活范式。这些世界主义者会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会为了服务人类考虑四海为家。这一实践既是一种能动性的实践,试图建立自我与“他者”和世界的同一性相联系,也是一种道德理想,强调对差异的包容和更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广州因此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有澳洲青年就认为,“比起上海,我更喜欢广州。因为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就像纽约、伦敦一样,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新奇”,“广州就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城市,更加本地化。如果你想去现代的地方,你去天河,如果你想去老旧的、传统的地方,你可以去北京路”。在她看来,上海与国际化的都市具有同质性,而广州是异质的地方。这也是广州的“引力”。由此广州由“四海”的公共之善进入“四端”,追求实现个体之善。


广州陈家祠堂屋顶上的狮子雕塑.jpg


(广州陈家祠堂屋顶上的狮子雕塑)


    “四端”说源自孟子,他认为人人皆有善良本性,具体以恻隐心、羞恶、恭敬、是非四种人性展开人性之善。《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将具有“四端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承由此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以激发人性中的良善因素来为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实现提供方案。回到广州,“四端”之心与“四海”之治互为因果,共同构筑了引领天下为怀的城市文明理想。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广州延续了“千年商都”的盛名,始终秉持初心,引领风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广州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朝着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阔步迈进。当下,广州在努力实现四大引领:一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二是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试验区;三是科技创新引领区;四是世界级交通枢纽。


2023年1月14日,第四届“咖势”精品咖啡文化节在广州城市地标海心沙进行。.jpg


(2023年1月14日,第四届“咖势”精品咖啡文化节在广州城市地标海心沙进行)



3、花开叶落之轻:文静之温暖


    广州之兴达于烟火温暖,植文静之美,守温暖之心。

    芒福德在其代表作《城市发展史》中说:“通过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城市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中国步入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不可沟通”成为城市病的重要症候。随着城市规模、功能与产业扩张,加剧了村镇—城市、城市—城市间人口多向空间流动,城中村改造、城市工业区升级等城市更新运动改变着原有城市邻里关系以及工作与居所的距离,异质迁移人口的城市融入与社会适应难度大,社会鸿沟在扩大。因此,学者何国平等关注城市的沟通性(communicativeness)问题。这无疑是领先的思考。

面对这一问题,广州在可沟通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分析广州官微“广州发布”的“可沟通性”时指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呈现、应对咨询信息有实质内容回复、设置在线投票激发公众的参与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三个调查对象(北京、上海、成都)。事实上,广州常常带有先天的“松弛”。这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品格:温暖与文静,如同花开叶落之轻,穿透心灵。

    这座以花为媒的城市,诞生了散文名家秦牧,中国散文界素称“南秦北杨”。秦牧在其名篇《花城》中写道:广州今年最大的花市设在太平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三行”一带,花棚有点像马戏的看棚,一层一层衔接而上。那里各个公社、园艺场、植物园的旗帜飘扬,卖花的汉子们笑着高声报价。灯色花光,一片锦绣。我约略计算了一下花的种类,今年总在一百种上下。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发着香气、轻轻颤动和舒展着叶芽和花瓣的植物中的珍品,你会禁不住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运!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须知这年花市是1961年2月,却少见时代的风云。这正是喧嚣等表象之下,一种城市精神的魅力:一种“不着痕迹”的温暖和“自然而然”的文静。在人间烟火中,让人沉醉。

    作为文化表征的,是美食。广州无疑是美食天堂。广州菜,或者说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烹调技艺复杂多变,兼外省菜和西方菜之所长,整体清而不淡、鲜而不俗、油而不腻,养生保健,其口味绝对“大众化”,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白灼虾、干炒牛河、广州文昌鸡、云吞面、煲仔饭、鱼头豆腐汤、香煎芙蓉蛋、太爷鸡等,足以蕴藉每一个疲累的身心。

    广州以它的丰厚历史、丰富遗产,让人沉醉。五羊的传说、沿江西路的典雅、琶醍的江风,不仅可以让人领略到西方建筑与岭南文化的完美结合,还能感受到古典历史与现代艺术的多维碰撞。全国首个“爱心公园”——天河公园,“拆围透绿”,既有传承岭南园林、古亭、雕塑、山水的粤秀园和粤晖园,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又有极具时代张力的跨界融合、文艺打卡空间、都市相亲角等,如同一面镜子,在繁华、喧嚣之中投射出广州温暖且文静的B面:传统与现代共融,烟火与人文共生。当操着浓厚粤语的广州本地人遇到外地游客问路,浓厚的粤语快速转换为普通话,并呼其“靓女”“帅哥”“靓仔”时,善意且亲密的称呼快速消解隔阂,拉近了彼此距离,温暖着每个异乡人,让他们都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最真诚、最温柔、最安心的“托举”。


广州陈家祠.jpg

   

(广州陈家祠)


陈思和说,我的祖籍是广东番禺,别的情况不甚了解,在自己的家族里,确实有几位生活在民国年间的前辈女性,是如何地在底层挣扎、自强自爱,终能坚韧地生存于民间职业岗位,我是有感触的,因此对张欣说的“韧”字深以为然。如果从文学意义上开掘,广东人的“韧”的精神背后还盘踞着非中原礼仪道统规训的异端基因,譬如南蛮之“蛮”,生命如火,柔情似水,性格硬朗,行为不羁,欲望旺盛……尽含在“蛮”的精神范畴之内。即使在今天高度现代化的广州城里,南风呼啸、商海汹涌,珠江边上的“小蛮腰”,仍然传递出广东文化的无边风月。

    徜徉广州,虽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更多的是烟火温暖与文静,初见惊艳,久处心安。这是一座更容易让无数异乡人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属感的城市,是一座在花开叶落之轻中成就蓬勃力量的城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城市。它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携着中华文明的芬芳,连接内外、沟通全球。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