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其资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但是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图书馆资产管理的需求。因此,推动图书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分析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内涵,阐述了图书馆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现状的调查,揭示了当前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建议,对于推动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岩峰
(大庆油田图书馆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图书馆资产管理模式遭遇挑战,难以应对服务需求增长与资产管理复杂性的现状。为解决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图书馆需创新科技构建智慧化体系。本研究聚焦其资产管理信息化,探索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产效能、实现智能管控。研究涵盖各类资产管理策略,强调精准调度与高效监管。资产管理涉及知识信息资源挖掘共享,助力图书馆转型与智慧服务构建。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掌握管理工具、塑造组织文化,实现长期目标。信息化转型是管理理念与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对图书馆未来成功构建非常关键。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时代选择与战略举措,图书馆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1 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节约人力物力
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节约人力物力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图书馆日益增长的资产管理需求,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等问题[1]。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资产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存储、查询和统计,减少人工操作环节,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支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减少资产流失和闲置浪费现象。因此,推进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管理效能、节约人力物力投入具有重要必要性。
1.2实现资产全程管理,提升资产利用率
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通常局限于采购、登记、使用等环节,难以实现对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而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通过构建资产数据库,记录资产的采购、验收、调拨、维修、报废等各个环节信息,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掌握资产的实时状态和使用情况,防止资产丢失和闲置,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与周转率。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资产的全程管理,让宝贵的资产资源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效益,推动图书馆资源利用向更高水平迈进。
1.3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资源配置
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下,由于缺乏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撑,图书馆在进行资产规划、采购、调剂等决策时,难以全面评估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实际需求,导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而通过资产管理信息化,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资产数据库,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的分布、使用、维护等情况,形成科学的资产统计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管理者可以在全面了解资产状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资产需求,合理制定资产配置方案,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国内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国内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整体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大多数图书馆仍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图书馆在系统功能、数据标准、业务流程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同时,由于图书馆资产类型多样、数量庞大,信息化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2]。此外,图书馆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应用效果。
3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是当前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些图书馆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资产管理只是一项简单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难以获得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与此同时,图书馆员的资产管理意识也有待加强。部分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责任心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资产账实不符、台账不清、资产流失等问题,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也给图书馆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3.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图书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既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办法,也缺少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和规范。资产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流于形式,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格局。具体表现为:一些图书馆的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处置等环节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程序控制,管理松散,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盘点等工作开展不力,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障。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亟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3.3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不少图书馆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总体水平与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覆盖面与渗透力有限,许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资产数据的采集、录入、更新不够及时全面,难以满足实时监管和科学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集成性和实用性不强,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系统衔接不够紧密,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难度较大。并且,一些图书馆引进的资产管理软件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难以充分满足本馆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
3.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图书馆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人来完成的。当前,图书馆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成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一些图书馆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岗位兼任,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与实践经验,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熟悉程度和精通程度不够,难以适应现代资产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不少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明显欠缺,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运用能力较弱,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和效能。
3.5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足
在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部分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过度关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忽视了对系统中存储的大量敏感数据进行有效保护。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图书馆的资产信息,还涉及员工和读者的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工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导致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加剧。此外,一些图书馆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故,将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3.6新技术应用探索不够深入
虽然一些图书馆尝试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但总体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部分图书馆对新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潜在价值认识不清,对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视不够,导致新技术应用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层面。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充足的资金投入,一些图书馆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进展缓慢,无法与业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此外,图书馆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估计不足,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制约了新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应用探索的深度不够,不仅影响了图书馆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也会使图书馆在未来的数字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策略
4.1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
在图书馆资产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是重要基础。首先,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优势,树立“数据驱动、智慧决策”的理念,将资产管理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其次,图书馆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重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资产管理流程和规范,建立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制度。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的自动盘点和定位,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产配置和维护策略,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协助资产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等[3]。最后,图书馆还应注重管理制度的宣贯与落实,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和管理能力,保证现代化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发挥最大效用。
4.2加大信息化投入,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实现智慧图书馆资产管理的关键举措。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与业务需求,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及建设重点。在硬件设施方面,图书馆可引进高性能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构建安全可靠、灵活扩展的信息化架构;同时,积极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如RFID电子标签、智能传感器等,实现资产的精准识别和实时监控。在软件系统方面,图书馆应选择先进成熟、功能完备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和数据共享;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挖掘资产数据的潜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策略;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系统部署与数据存储,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及扩展性。
4.3优化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图书馆要实现资产管理的智能化,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图书馆从系统的功能、性能、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图书馆可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其与资产管理业务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和监测资产的状态信息,提高资产盘点与追踪的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挖掘资产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资产风险的智能预警及故障诊断,提高运维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同时,图书馆还要注重优化系统的架构设计,采用微服务、容器化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4.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
图书馆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图书馆制定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定向培养数字化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重视现有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帮助员工掌握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图书馆还可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通道,调动员工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方法的积极性。同时,图书馆要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创新氛围,鼓励员工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资产管理队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5注重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
图书馆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的安全要求与责任划分。在技术层面,图书馆要采用先进的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漏洞。在管理实践中,图书馆要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建立数据安全事件响应和处置机制,有效减少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
4.6探索新技术应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通过云计算技术,图书馆可以实现资产管理系统的弹性扩展和按需部署,降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物联网技术则可以帮助图书馆实时感知和追踪资产的状态信息,提高盘点效率与准确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挖掘资产管理数据中蕴藏的价值,为优化资源配置、预测资产需求提供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赋予了资产管理以智慧和自动化,从智能盘点到预测性维护,从智能调配到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资产管理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机。图书馆要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先进技术,不断推动资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和优化,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智能、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图书馆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资产管理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立足图书馆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资产精细化管理新模式,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产基础与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金玲.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策略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6):136-137.
[2]陆彩芳.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2,33(03):119-121.
[3]应海平.高校图书馆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皖西学院图书馆为例[J].时代报告,2023(30):113-115.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