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企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国企在资金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大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也存在着新的发展挑战。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构建国企资金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具体介绍了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领域开展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当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财务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等,从统筹资金信用管理,完善内审机制,优化改造支付流程,加强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强化全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提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国企资金管理;管理体系;信息化
张舒越
[ 兖矿(山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250014 ]
引言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都是其开展一切活动的重要保障,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国有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企业的资金安全、提升经营管理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1国企资金管理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国企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健全基于风险防范的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体系,能够使国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经营状态,这能够有效规避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尤其在当前国有企业正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这一阶段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发展环境,国有企业都面临较大的变化调整[1]。以往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过于粗放,大多只控制资金支出,而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率的精细化分析,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使其资金使用率往往较低。而基于风险防范视角开展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能更好地判断国企资金使用效率,能够更好地改进国有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有利于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这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也能更好地达成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
1.2有利于提升国企竞争力
国企要想有效应对财务风险,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资本管理系统,这对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信用集成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综合管理,以及对于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资本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保障资金管理的精准性、有效性,也能大幅度减少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营收能力,这对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2]。
1.3有利于国企吸引投资
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在考虑是否投资国企时,一般也会评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而基于财务风险防范推动构建国企资金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可以有效地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国有企业。与有效的风险预防手段相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国企的融资成本,增强其融资的灵活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剧烈变化,不确定性增多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所需要面对和防范的外部风险众多[3]。例如,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而建立基于风险防范的资金管理体系,则能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挑战,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国企资金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因素
2.1现金流压力问题
从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实践来看,现金流压力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经营和实际使用的现金流难以实时监控,导致国企部分工作无法执行,对现金流量的监控不足,容易在后续出现纰漏,还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流转出现混乱,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资金流动,对公司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国企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国企都是将财务会计工作与分期付款、赊账等相结合,这样的做法没有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作为核心,也会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较大的资金支出压力,增加企业的资金管理负担。
2.2管理体系不完善
从经营管理体系来看,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国企加强对内部资金信用的管控,也能为企业后续的决策提供良好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建立健全资金信用管理体系。体系建设的不健全也会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强的盲目性、随意性,不利于企业资金信用管理效率的提升,甚至还可能会对国有企业资金信用管理造成负面影响[4]。
2.3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目前,随着国家财政与税务制度的不断变革,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呈现出了更为动态的发展态势。与此相对应,国企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实际的运营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调整和优化,要对各项财税政策的变动作出反应。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并没有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更加全面规律的总结,也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和财务风险识别工具。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难以向着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
3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3.1统筹规划资金信用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基于风险防范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要强化资金信用管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在预算管控上,国有企业不仅要结合自身的现金流和财务管理情况,还要基于阶段性的债务结构和收支规模进行优化配置。这对于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对于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制定应急资金管理方案,这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资金管理的动态平衡[5]。
第二,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效率的资金配置体系,对此,国有企业可以加强与财务公司银行金融中介等的合作,发挥金融中介的专业优势,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构建精细化资金管理体系。这能够使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更好地实现票据集中、资金集中,实现更高效益的资金利用和资金管理。
第三,要促进企业资本管理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的预算付款申请与经营成本的综合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使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彼此集成管理。这有利于促成联合管理目标的实现落地,有利于从全面化角度提升业务管理流程的精准化,也能更好地提升业务办理的时效性。
第四,要做好现金流的预算管控。国有企业可以基于收付款结算池的业务信息数据,做好数据统筹,具体把握收付款的金额性质,绘制现金流日程安排曲线图,加强对现金流的日预算管控。
此外,同时,国企还可以将收支两个主要环节相结合,创造出一套标准的端对端资金支付业务流程,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收支业务流程。这能更好地将国企经济业务实现全覆盖,也能进一步提升国企收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水平。
3.2完善内审制度,优化资金结构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审机制,能够为国企资金的有序管理和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供更好的支持。国有企业要结合市场环境和当前的风险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优化内控体系。例如,在国企内部审计中,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这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从而更好地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在审计过程中,国企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场检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安全水平。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需要企业优化资金结构,降低企业的负债压力,降低企业的短期负债偿还风险。国有企业要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减少融资杠杆率。国有企业要有秩序地降低债务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就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杠杆率。具体而言,公司可通过加大自有资金投资、提高利润留存等手段来降低公司的财务杠杆率。
第二,国企的负债结构应合理调整。结合借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进行优化配置长期债务。这对于稳定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要尽量避免短期债务风险。
第三,国有企业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资金来源的依赖性。除向银行借款外,国企还可考虑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拓展资金来源。
第四,国有企业要实施精细化的资金管理,做好对现有资金流量的监测,合理调控现金资金,避免资金闲置或短缺。此外,国企也要对自己的资产和债务进行合理的控制,做到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相互匹配,这对降低国企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国企资本的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优化改造支付流程,实现智慧支付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需要企业结合现有的资金收支情况,对支付流程进行整体的优化升级[6]。例如,做好收支集中,结合企业业务全过程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区分业务的场景类型、支付情况,设置从业务端到财务端的全路径调整时间。除了对内部支付外部支付实施分区管理外,国有企业还可以结合付款结算池,就内部结算进行统筹管理,配合柔性化策略,建立智慧支付路径。通过延期分次支付等方式,提升资金管理效益,在支付业务的流程实践中,国有企业要将内部风险防范与管理流程结合起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人为干预[7]。例如,在发起支付过程时,要结合合同进展建立发票池,对内部发票进行统一管理。
3.4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信息披露作为一种有效防范金融资本经营风险的手段,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信息披露也应被有效应用。为此,国企应充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保证所披露的信息准确及时,特别是不得隐瞒重大信息或有意误导投资者。国有上市公司应加大信息披露的频次,对其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进展、风险等进行定期的披露。国有企业必须对公司财务和业务状况产生影响的重大风险因素作出明确、清楚的披露,并将其与潜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联系起来,并对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披露。这样的话,投资者能够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信心,也能够对公司风险管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国企要与投资人及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国企的高管要定期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召开一次业绩发布会,解答投资者的提问,对国企的阶段性重大决策、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详细的讲解。国有企业应当对全体股东一视同仁,做到不偏袒,在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中,也要结合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信息披露,这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3.5强化全员财务风险意识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国有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国企要在公司文化、价值观念中融入风险意识,使整个公司从上到下都树立起防范风险的意识。另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者的培训和培养,引导他们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主要工具,从而使国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变的风险环境。同时,国有企业应在自身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战略,制定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对策。国企要成立一个由专门的风险控制专家和高管组成的董事会,对国企的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督和评价。国有企业要做好对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例如,企业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前往其他企业开展学习交流,了解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体系成熟的国企在资金管理方面的经验方法,并将其与自身企业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这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实效性。
3.6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和业务
除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优化,推动内审制度的完善健全以外,国有企业还应该从外部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这可以防范国企过分依赖单一的渠道而造成的风险,与此同时,国企也要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减少对某个产业或者某个市场的依赖性,这也有助于公司把控经营风险。在防范国有企业财务资本管理风险中,最重要的一项策略就是为业务拓展提供多样化的资本来源,而国有企业在融资渠道上,除可以与银行贷款相结合之外,还可以考虑发行债券,吸引股权投资者,引进风险投资等各种方式。另外,在金融市场上,国有企业也可以选择短期融资券和商业票据等金融产品,这样可以增加公司短期融资的灵活性。企业还可以将已有的业务链与研发队伍相结合,共同发展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是一种新的服务。这样,还可以将公司的利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在拓展业务时,国有企业要做好市场调研与风险评估,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更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精确监控和控制,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国有企业需要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将资金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实施严格的资金审批流程,以及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解决。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资金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其视为推动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此外,企业还应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自身的财务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栏目责任编辑:刘彬)
参考文献:
[1]蔡晖.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J].活力,2024,42(06):43-45.
[2]刘鑫海.国企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J].纳税,2023,17(31):103-105.
[3]周明.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构建策略——以A企业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3,34(08):125-127.
[4]邱磊.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3(03):131-133.
[5]王君霞.国企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3(02):30-32.
[6]黄国飞.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构建[J].财富时代,2023(01):67-69.
[7]侯爱武.基于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21(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