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先行者,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在打造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实践地”。
文/ 张恒军
全球化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城市角色日益凸显,城市国际传播至关重要。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先行者,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在打造中国国际传播的“最佳实践地”。“多元融合力”为上海国际传播的关键词,“融合”的理念渗透于国际传播的各个维度,整合资源与要素,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国际传播格局,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清华大学&BrandFinance2024年11月联合发布的《2024年全球城市品牌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从2010年的第30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8位。
一、以协同传播、品牌传播为特征的主体融合
深度媒介化时代,充分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网络传播,有助于形成立体交往格局,丰富国际传播的实践场域。上海打造起“政府引导、媒体运营、大众创作、市场参与”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内容共创和IP孵化等平台共建共享的国际传播格局。
协同传播是多方协调与合作,系统性地生产、分享和传播信息,以实现整体效果最大化的传播模式(韦路等,2024)。为此,上海市政府发挥关键主导作用,制定整体传播战略规划,并持续加大投入,如每年投入 “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和文化交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类文化活动“走出去”。
宝钢等企业,通过海外投资项目、参与国际行业展会等,传播上海的先进制造业文化和创新能力;上海科技馆等社会组织举办国际科普交流活动等,展示上海科技文化与创新氛围。还有每年参与上海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市民志愿者超过10万人次,展现了上海的人文精神。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人人创作、人人分享、人人传播”,凝聚了强大的传播力量。为提升传播效率,上海构建了跨部门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外宣办举办、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建设运营的IP SHANGHAI是国内首个广泛汇聚政府、媒体和社会创作资源的城市形象平台。
品牌传播是将品牌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产品特点及文化元素等借助各种渠道与策略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从而建立、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为此,为进一步深化“魔都”品牌的内涵,彰显时尚繁华与充满机遇的特质,上海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个中心”建设目标,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IP。继世博会后,上海进博会自2018年举办以来,展览面积不断扩大,参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意向成交额从首届的57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800亿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彰显上海在全球贸易中的关键地位。为做好城市品牌传播,“上海建筑可阅读”项目已开放1000余处建筑可供参观游览,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线上平台累计阅读量超5亿次,吸引大量海外游客前来体验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IPSHANGHAI平台、ShanghaiLet'smeet账号、ShanghaiEye魔都眼等城市形象品牌辐射全球。仅海内外全媒体国际传播旗舰产品魔都眼,辐射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家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海外覆盖总量超3.8亿。
二、以全媒体传播、矩阵传播为特征的媒介融合
在前沿科技加持下,数字媒介平台推动国际传播迈向“平台世界主义”的新境界新高度。上海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传播,为多元主体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与协商对话的强大平台网络。
全媒体传播就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为此,上海的传统媒体凭借深厚底蕴和专业团队开展国际传播。上海报业集团举行“在上海发声,与全球共鸣”国际传播系列活动,启动新一轮国传人才赋能计划。《新民晚报》海外版通过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发行范围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定期向海外读者传递上海的社会民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讯。同时,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上海发布的官方微博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其发布的关于上海城市建设、文化活动等内容,单条阅读量常常突破百万。例如,上海旅游节期间,上海发布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总播放量达到5亿次,生动展示了上海的旅游资源和城市风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内容,有效扩大了上海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矩阵传播就是借助平台用户群体、传播机制、内容形式和互动方式等复合力量,搭建传播矩阵。为此,上海全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如上海报业集团构建充满活力的国际传播产品矩阵,从内容生产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触达力、共情力、解释力与协同力(顾玮佳,2024)。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ICS)覆盖多国,融媒体中心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对进博会全媒体矩阵报道,并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进行个性化分发。各大主流媒体的传播矩阵,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语种节目和报道,向世界传递上海的声音。澎湃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英文频道,月均发布英文稿件1000余篇,利用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报道上海热点事件和发展动态,增强了上海国际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政府与文旅部门的官方账号也在微博、抖音国际版等平台吸引大量粉丝与流量。
三、以跨文化传播、整合传播为特征的内容融合
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优质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关键。上海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注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注重整合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内容,形成了内容的丰富性。
跨文化传播对城市形象传播至关重要,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和文化认同度。在国际传播中,地方全球化是重要一翼(郭晓科,2024)。欧美受众关注上海的传统江南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融合,亚洲周边国家关注上海的流行文化与商业发展模式。同时,全球化时代也更加需要文化多样性,既彰显文化自信,又推动融合创新。上海豫园的元宵灯会,在保留传统灯彩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灯光技术和创意设计元素,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豫园灯会走出去,以“东方生活美学”引领,受到世界的欢迎。2024年法国豫园灯会已然成为中国与法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典范。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有传统的戏曲、交响乐等表演,还引入现代先锋艺术形式,如沉浸式戏剧等,吸引了全球艺术界的目光。这种融合,使上海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整合传播是指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并加以最佳组合,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将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促进联系和沟通的系统传播活动(舒尔茨,1998)。上海在国际传播中注重整合多领域内容,如讲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故事,不仅讲述工厂的建设与投产,强调其经济意义和产业带动作用,还介绍了上海为其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人才支持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等。通过这种整合传播,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上海,增强了国际受众对上海的认知和理解。
四、以精准传播、仪式传播为特征的受众融合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国际传播跨越“文化折扣”、文化壁垒,应对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值得深入研究。为有效规避语境位差、情感温差和创新落差,上海依据自身定位,精准划分国际受众群体并制定策略,在听得懂、个性化和中国立场上下功夫。
精准传播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现代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制定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和信息推送方案,确保信息能够到达目标受众,并产生预期效果(李喜根,2024)。为此,上海根据受众特点挖掘特色内容。如针对环保领域专业受众,重点介绍垃圾分类创新举措、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成果等;针对美食爱好者,突出上海丰富多样的本帮菜、各国美食汇聚的餐饮文化;针对年轻潮流受众,抖音海外版展示上海时尚潮流、街头文化等内容的优质渠道;针对日本家庭游客,展示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动物园等亲子游项目,推出“上海家庭欢乐游” 套餐;针对全球科技初创企业群体,举办 “上海科技创业挑战赛”,组织 “科技创新媒体行”等活动。
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如具备仪式形式或功能的 “媒介事件”等(罗森布尔,1998)。为此,上海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国际受众参与互动,成效显著。如“魅力上海”全球短视频大赛,YouTube、Instagram等开设专门的话题页面和投票通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话题总浏览量超过2亿次。旅游节、国际电影节、创意设计周、国际艺术节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传播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上海在城市国际传播中充分发挥融合传播力,成效显著。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平台成效显著,文化与多领域融合发展,实现了上海城市形象的国际表达创新与传播。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未来,上海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提升对传播账号活跃度和影响力、做好小语种受众资讯覆盖以及定制化传播等。进一步发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栏目责任编辑:于雪晶)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