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版图再扩容,增至27座!

2025-03-11


城市的活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2006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超过万亿元,开启城市经济规模万亿时代,如今,全国已有27座万亿之城。

具体来看,上海以5.39万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成为中国首个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展现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实力。北京和深圳紧随其后,分别以4.98万亿元和3.68万亿元的GDP稳居全国前三,彰显了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强劲动力。

而万亿之城的竞争并非一成不变。重庆以3.22万亿元的GDP超越广州,登榜全国经济第四城;与此同时,凭借去年经济总量增长5.6%的良好表现,唐山“压线”闯进万亿梯队,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万亿城,以及中国内地第27个万亿GDP城市;郑州经济总量则居第16位。

从上海到唐山,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这些万亿级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更是区域发展的引擎。


唐山何以突破万亿?

2023年,因城市的GDP处于8000亿元—1万亿元区间,唐山、徐州、大连、温州、沈阳和厦门等成为6座“准万亿城市”。

一年过去,河北唐山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3.9亿元“挤”进万亿之城。

为什么是唐山?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工业基础雄厚。

从细分数据来看,支撑唐山全年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是工业。2024年,唐山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5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20.2%、22.3%。

传统产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唐山在新经济领域表现也颇为亮眼。

2024年,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14.6%。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9.1%、1.02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长43.2%,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增长2.8倍。

不过,此前也有专家分析指出,唐山的产业结构中,钢铁等传统产业占比大,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差,制约了未来发展。

实际上,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创新发展,唐山已有所突破。2024年,河北首家省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挂牌成立。此外,智能特种机器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首钢智新荣登独角兽企业榜,实现唐山零的突破。

去年年底,唐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坚持一二三产一起抓,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中部四城迈入“万亿俱乐部”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中部地区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个城市迈入了“万亿俱乐部”。

作为中部城市的老大哥,武汉在2024年迈入了“两万亿俱乐部”。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14.96亿元,增长6.1%,在GDP中的占比高达66.4%,显示出武汉服务业的强大活力。

近年来,武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光谷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

郑州与长沙则你追我赶,长期胶着竞逐第二名。

2024年上半年,郑州反超长沙,一度坐稳“中部第二城”:不过到三季度,长沙再次实现反超。2月7日,长沙公布全年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8.78亿元,同比增长5.0%。而郑州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2.1亿元,同比增长5.7%。

两城比较,长沙超越郑州,重新跻身全国第15强,而增速略低于郑州。

观察细分指标,郑州增速优势主要贡献在第二产业的增长,全年增加值为5483.1亿元,同比增长8.0%,工业继续担当全市经济的“主引擎”与“压舱石”。

特别是,郑州市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汽车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形成增长极;同时,郑州市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产业链完整度得到提升,具体表现在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郑州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推力。

合肥这座曾被很多人忽视的城市,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经济、科技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合肥市生产总值(GDP)1350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从各项细分指标看,工业是拉动合肥GDP快速增长的关键动能。合肥近年发力招引、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制造产业无疑是两大支柱。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



全国万亿之城“大本营”

从区域层面看,长三角地区是全国万亿GDP城市的“大本营”,27座城市中占据多达9座,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合肥、无锡、南通和常州。从增速来看,有6座城市GDP增速超过全国水平。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表示,长三角地区成为万亿GDP城市绝对霸主,首先依托于其绝对体量。目前,长三角规划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38亿,规模远超中国其他都市圈。其次,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较早把握了改革开放红利,并在数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从竞争转向协同,区域内更多呈现“溢出”而非“虹吸”效应,这也使得这一地区的城市发展更为均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春节刚过,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召开“新春第一会”,提出一系列稳增长举措。

2月5日召开的南通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策源作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强化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聚焦重点产业组建一批沪苏通产业链联盟,引进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落户一批补链强链项目,在“融入长三角”中“支撑长三角”。

南京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快速便捷投放,发挥市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与国家级产业基金等合作,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

总体来看,2024年,万亿之城的版图再次扩展,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数字的增长。这些城市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活力,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