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处置低效无效国有企业稳妥退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国有权益和品牌形象的需要。对于拟破产清算的国有企业,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实现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分析目标企业账面资金余额、制定资金收支计划、测算人员安置成本、盘点资产摸清家底、理顺债权债务关系、梳理涉法涉诉案件等,编制退出计划表和应急工作预案,为目标企业顺利进入法律程序、实现稳妥退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资金管理;债权债务
翟相桥
(中电科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北京 石景山 100043)
1低效无效国有企业退出的现实意义
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三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中指出: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2015年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工作要求,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资国企有力有序清退低效无效资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为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破产制度,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企业破产机制,完善企业退出制度。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对符合破产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自主清算、强制清算,或者破产清算等,处置清理低效无效资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助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
在国有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情况下,若确实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明确缺乏清偿债务的能力,应当采取破产清算方式而不能实施自行清算。
2 W公司发展现状和资金管理存在的困难
W公司目前为中央企业P公司所属的三级全资公司,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某工厂。2019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W公司吸收合并了原低效无效企业H公司、D公司,并将H公司和D公司的资产负债、人员关系一并转入到W公司。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骨干技术人才流失,技术空心化和脱实向虚倾向明显,W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公司利润快速萎缩,虽然母公司近年来采取了对大额资金拆借进行停息挂账、免除部分贷款利息等多种方式,但2020年以来W公司仍然出现了连续、严重资不抵债情况,并且经营性现金流量持续为负数、资金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园区老旧不堪无法对外出租,主要不动产已抵押换取银行贷款,年人工成本占年度营业收入比重超30%,人员冗余现象严重;近年来通过抵押贷款获取了银行部分资金,但由于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和部分本金,银行对放贷的信用评估政策收紧,无法以新还旧且偿债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房屋建筑物存在产权瑕疵,面临着银行和其他单位仲裁和诉讼的涉法涉诉风险;“两金”及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例约75%且大部分存货账龄在5年以上(绝大部分已不具备变现条件)、应收账款账龄5年以上(绝大部分为历史遗留欠款,回收难度大)、其他应收款为拆借出的资金(关联单位已被吊销,无回收可能),也占用了W公司大量资金,导致多年以来资金紧张局面难有改观。
近年来,W公司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房屋出租收入,而年租金收入已无法覆盖基本年人工成本。经过分析、研究,W公司最终被确定为通过拟破产清算实现退出的目标公司。
W公司被确定为破产清算目标公司后,账面资金仅2900万元,需要在一年限定期限内利用账面资金和该期间资金收入,资金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经营及风控的重中之重的任务[1]。做好人员稳妥退出、维持基本必要支出,时间紧、工作难度大。
3 W公司应对资金管理困境的举措
W公司被确定为破产清算目标企业后,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破产清算工作方案》,对公司资产负债、债权债务等财务情况进行梳理,详细整理人员明细情况并测算人员安置成本,以一年为周期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分析存在的主要风险和明确应对措施。根据公司账面资金情况,结合《破产清算工作方案》,W公司为缓解资金压力、弥补资金缺口,采取如下资金管理举措:
3.1梳理详细的人员情况明细和历史欠款情况
做好人员安置是国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的关键与核心工作,能否妥善处理员工的安置问题将直接影响清算工作的开展效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梳理详细人员明细情况和历史欠款情况对资金总额测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W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早,人员较多、结构复杂(通过吸收合并转入的人员占比超过50%,另有20%人员为待岗人员),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超50岁)、工龄较长(平均工龄超30年)。在梳理详细的人员情况明细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内部环境情况,主要应包括的内容以及应对举措如下:
1.人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人员档案记载的出生年月,主要作用为区分同名同性别人员,以及身份证年龄和档案年龄记载不一致而引起的退休时间差异问题,用以测算预计退休时间。W公司在核对人员信息时,发现4名人员姓名、性别完全一致。此外,还有20多人存在档案出生时间与身份证时间不一致、身份证姓名与档案姓名不一致的情况,以及连续工作15年且距离退休时间不足5年的人员有50余人。
2.劳动合同签订与续签时间、劳动合同类型、入职至今有无中间离职状态、离职证明资料等,主要用以测算工龄基数。W公司核对发现,10多名人员存在离职后重新入职、由其他单位调入、劳动合同为固定期限且即将到期等情况,为后续连续计算工龄基数等数据提供了基础材料。
3.近一年来的薪酬资料、历史遗留拖欠的职工薪酬等资料,主要用于计算平均工资基数。W公司查阅历史相关资料发现,自2006年以来,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紧张,自2006年4月起决定暂停公司员工某项工资组成部分,形成实际上的职工薪酬拖欠,在计算近一年平均工资基数时,是否应将该部分款项计入,W公司向劳动监察机关、人力资源机关和法律事务机构咨询后,将该部分款项纳入工资基数计算范围内。
4.工作期间的工伤情况以及妇女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三期”情况,主要用于测算、指导工伤基金领取和生育基金领取和支付情况。W公司在核对中发现,公司存在5名工伤人员,存在2名妇女“三期”情况,为工伤人员和“三期”妇女主动提供了工伤基金和生育津贴相关政策情况。
5.工作期间个人借款情况,主要用于明确债权债务。W公司梳理个人借款情况发现,约20名员工在公司存在长期挂账未偿还的个人借款,通过沟通、协商,W公司采用还款、报销、自人员安置资金中扣除等方式,清理个人借款情况的同时,掌握了员工借款信息、理清了债权债务。
W公司经过以上信息汇总整理、分析计算后,初步测算了整体人员安置成本金额。对照具体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表,严格控制月度资金余额、保障月度人员薪酬资金充足,并按照计划优先推进和保障人员安置资金,实现有序稳妥安置。
3.2整理详细的债权债务清单
对挂账往来款项进行梳理,W公司共梳理出应收款项近300笔,应付款项近100笔。
1.对于应收款项,逐笔分析款项账龄、回收可能性和概率、预计回款金额和时间,重点对仍然存续、持续经营、有业务联系的企业进行债权追索。鼓励全员开展债权催收,制定历史遗留往来款项催收奖励管理制度,对完成债权催收的员工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加速W公司现金回流。梳理发现,W公司应收款项中关联单位金额占比约85%,且实际已经形成坏账、无法回收的金额占比约78%,主要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往来货款、资金拆借、应收房屋租金、代垫的各类款项等,由于关联单位被吊销、严重亏损、长期无实质性业务等原因,资金大量占用、财务失血严重。W公司在确保能够及时收回账龄1年以内的房屋租金外,减少资金垫付,鼓励全员开展债权催收工作,累计催收回款约500万元。其中,对于员工个人借款,W公司发布限期还款通知,确实无法还款的,协商一致自人员安置成本中扣除,累计回收资金20余万元。对其他债权单位,通过往来函件、催款函、律师函乃至法律诉讼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回笼,在与某单位的债权债务法律纠纷处理中,通过谈判、和解,累计回收资金400多万元。
2.对于应付款项,分析发现,部分债权单位已注销或无法联系,数量占比80%但债务金额占比不足10%,在关联单位的债务金额中,其中向母公司借款占全部债务金额的约80%,通过与其他关联单位进行协商、沟通,双方互负债务的,进行债权债务抵消;对于确实因资金紧张、双方意见分歧的债务,通过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债务方理解、支持,在保障人员安置资金和日常必要支出基础上,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时间和金额;同时,与债务方进行沟通,通过向其输送专业管理人才的方式,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3.3对存货、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查
长期以来,W公司生产技术已严重落后、核心技术与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多年以来已经无法对外销售,存货常年疏于管理和盘点,部分已丢失、部分已损坏无变现价值;生产线、厂房均已关闭,生产设备长年闲置、缺少维护保养,减值严重。虽然存货和固定资产已大部分计提减值,W公司一方面对账面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查,摸清家底、去除资产估值中的不实部分,编制盘点明细、清单,尤其是长期以来一直未予全面盘点的存货、闲置的机械设备,通过勘验存货状况,实现变卖回收资金200余万元,并对其余存货和设备进行集中保管、封存,并对个人占用的公司资金进行回收;另一方面,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资产负债、债权债务进行专项审计,并对盘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盘,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记录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状态,出具专项审计报告,为下一步破产清算申请奠定坚实基础。
3.4分析并编制详细的资金来源和支出计划
为实现限期申请破产的目标,W公司深入分析资金收入来源,全面研究资金回笼策略:分析对外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的单位,组织召开股东会研究分红情况,累计收回资金600余万元;分析母公司、其他关联单位和非关联单位往来款项结算情况、资金拆借情况,以及债权债务、历史遗留款项,收回历史欠款和往来款资金500余万元;分析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存货处置变现情况,回收资金200余万元;分析房屋出租收入资金回收情况等,回收资金800余万元。
在资金支出方面,实行最小成本运营管理措施,加强费用支出审查审批管理,所有支出均须提前编制资金支出计划,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避免资金超支的情况出现[3],对于计划外支出事项需要“一事一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在人员安置过程中,W公司员工更倾向于优先解决历史遗留职工债权问题,其次解决人员安置成本问题,W公司及时研究工作计划调整,并对资金支出安排情况作出更新加以应对。
3.5梳理涉法涉诉案件
W公司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国资权益,制定不同的涉法涉诉案件应对策略:主诉案件通过申请简易程序审理、分期回收资金、减免部分利息和违约金、以诉促谈等策略实现资金快速回收,被诉案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为公司争取最大经济利益。在某主诉案件中,W公司通过以诉促谈、分期回收资金等策略,在限定期间内累计收回资金400多万元,维持了现金流稳定;在某被诉案件中,通过与债务方深入沟通、交流,分析不同路径的诉讼策略,在限定期间内节约资金支出200多万元。
4应注意的特别风险
国有企业的破产清算不仅仅要关注法律合规流程,还应关注职工稳妥安置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合理平衡社会责任、法律规定与企业实际,企业管理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职工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需要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机构、财务部门和法律部门及其他各部门协力配合,防范企业退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合规、社会稳定、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关注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在国有企业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前,职工思想不稳定、随着职工安置进展而导致人员数量减少,国有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可能因无暇顾及、资产所在地与经常办公地位于不同地点,尤其是对于产权有瑕疵的资产,存在被他人占用以及流失的风险;关注因资金不足引起的法律经济纠纷,以及资产和银行账户被查封的风险,法院裁定受理前,易集中爆发经济纠纷,对于资产和资金账户的安全应当提前谋划。
结语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案件往往存在较多痛点、堵点,尤其是成立时间较早的国企,各类问题错综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作出整体权衡,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合情合理、在维护国资权益的情况下要坚持人民至上,实现社会稳定和稳妥退出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艳.资金管控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意义浅析——源于HJ集团破产案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6):78.
[2]蒋华琼.国有企业清算与审计风险控制[J].法制与经济,2020(03):99-100.
[3]程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彩虹光公司破产为例[J].中国市场,2019(2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