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 晓
徘徊恍惚
五十而不惑,而我却还在骑着摩托车四处张望。四十余年前皈依三宝,为了深入探寻佛教之路,二十年前曾放下公司去色达,然而出了世却不知道干啥,空虚之至,回头愿意对世间的美好再贪恋一回。感念摩托车的外景转瞬即逝,回望的场景定格在儿时对花花草草的痴迷,那时候就在盼望什么时候退休,还想和爷爷换年龄,让他来上学读书,我就在家里养花喂鱼。有些事是忘不了的,而忘不了的事之所以忘不了是因为它有被记住的价值。
无可救药
人生的意义还真不完全是因物质的积累和名誉的叠加所决定的。小时候认真读书成绩不好,认真画画就是不见长进,父亲手把手教过素描、速写、色彩,而我脑子里却满是池塘边的红蜻蜓,知鸟的叫声,还有就是纠结于学习少林功夫能不能成佛。总之,种种叛逆的念头伴随着我的童年,读不懂的宗教书看了不少,甚至在10 岁时离家出走希望修仙成道,不幸被大人逮住了,还有什么药可救?
为风而奋斗
机车在手,年少风风火火狂奔,以为是为事业和生活而奔波,初入社会,从出版社美编再回到大学校园,在四川大学读完本科,再到日本千叶大学成为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回国后从事教学、设计工作并且进行创业,目标一个个实现。一路风尘,读书为了文凭,当老师为了光荣,开公司肯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一晃步入中年,是不是应该稳重到不再迷恋骑机车?无论怎样,我依然折腾在路上,风不留情把青春留給了回忆,谁都没有告诉过我路上就是最好的风景。只是一味追求前景,回头一望什么都消失了?路边的花儿鸟儿虫儿你们都去哪儿了呢?
不想画画
世界上的事儿就是这样,无论多么高的山,也有鸟飞过去;无论多么密的网,也有鱼钻过去。从小在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见过黄胄、蔡若虹、华君武、关山月、艾青等等大家,苦练过本领,跟随省诗书画院很多老师学习过,其实内心的真实状态却是不敢告诉大家我不想画画。骑机动车不是喜欢刺激,而是喜欢游历风景;画画不是为画而画,而是喜欢神游于艺术之境。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生机勃勃的花花草草所感动,以感同身受的心境去捕捉儿时铭记在脑海里的生动有趣的场景,反感带有目的性的命题画,因为那不叫艺术而叫迫不得已的图画。
我于2023 年 4 月 8 日举办了《清风荷响——戴晓花鸟画展》,登过台被聚焦灯点亮过,经历过被采访时的高光时刻,又让一切归零,到现在依然不想画画,干脆吐吐槽把一切的不情愿吐出来,困顿于明年三月在北京办主题个展的压力。此时此刻最不想画的就是荷花,上次展览画荷是因为荷打动了我,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现在是因为大家都说我画的荷花有特色,应该在北京这么重要的地方展示。可无论如何,情绪不到我画不出无病呻吟的作品。
无知者无畏
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之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当自己沉潜下来,才有被万事万物打动的可能性,当格物对象与当下相互关联起来,不把肤浅的认知当做描摹对象,而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再次升华让潜意识里的作画动机主导手中的笔触,自然流露情感的需求,不由得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倡导的自然之美,画画也是如此,特别是水墨画要契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太喜欢水墨画的材料和语言表达了,如同“道”一般,没有开悟的人就在门外。笔墨修行是毕生所愿,能够给八万四千法门的同路人开一扇写意之路也是不枉自走一回,前行的机车为后人指引方向,借画画来度过有境界的人生之路。潜心领悟,让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你便能够在白驹过隙的瞬间看见更多的美好。创作需要瞬间的灵感和激情,但往往过了那时迸发出来的感受就画不出有灵气的作品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不过如此,看见了、被打动了然后画了,了了有何不了?风吹过了之后,火影少年用微笑告别每一幅画。
不看破不放下
不想看破不想放下,还有留念的人。其实是可以看破和可以放下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佛,而是度人的菩萨道,慈航倒驾之人。
不看破就放不下。源于方法论,书叫“书法”,画应该叫“画道”。认认真真读书成绩却不好的我,认认真真练习书法而写不好字的也是我。
就是没有得“法”,我曾经要求自己每天背十个字的章法,初中和高中陆陆续续不断勤学苦练,可是一旦创作就还给了字帖。那个时候画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可谓是书画都不“悟道”。
我的书法过于对形的痴求。对一个抽象艺术都破不了执着之相,更谈不上绘画执着于外在形相。好在没有放下笔,父亲说画画的基本功在书法,可是每次想多请教找点捷径,他的回答却只有两个字“多写”,伟大的画家不一定是出色的教授,但是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实践者,父亲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每天练习书法四、五个小时。书法要破字形的外在之相,要懂得什么是开合、疏密、对比、和谐、节奏和韵律等等,抽象的美源自于美的基本规律,掌握的是一种法度。
画画的道不仅仅如此,更多的还要破法度执着,就是对表现技法的突破和超越。还要破我执,当代的艺术过于追求我,认为艺术要有我独特的面貌,区别于其他人的风格。可以说害死了很多同道中人,大家孜孜以求的个人风格结果都走到了一个套路里,如同当今流行的丑书,一些人一味的追求奇特个体,必然走偏进入到了死胡同里。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把艺术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我们还有很多人扑上去。
扑灯蛾也敢叫“凤凰涅槃”?最难破的就是执着色空二相。色相好破,因为有了照相机和摄影机特别是数码时代来临。图其表者因无灵魂而亡。最可笑的是很多看见他人写实发财他们也去跟风,结果他们刻画的不是内心的塑造而是外表的复制。当然执着空也不可取,空空洞洞的连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虽然理论家也要为此写上一笔,可是这些艺术勇士的作品能不能发光,还有待于世人去评说。每当我被束缚的时候看看他们的作品,耳边就想起机车的轰鸣,嘟嘟咚咚冲吧!风等着我的。不管前方道路多么泥泞,解放思想一路狂飙。
不着“色”“空”二边,放下的是具象的“色”和放下非具象的“空”,因此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还停留在“相”的范畴。讨论的是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我认为我们探讨的应该是更加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最高境界应该是灵魂的顶层。“我与万物同在的觉性表达”是艺术升华的视点,精神和物质不可分离的就是绘画艺术本身,特别是中国水墨画,“去其形无其神,去其神无以言表”。因为材质的不同,在那下笔的一瞬间,水墨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晕染在纸面上的水墨效果便是无穷的变化,即用“时”照见五蕴皆空。停下来不语,思索片刻,是我在寻路,机车快慢不能决定终点的远近距离。行者的意义在哪里?画僧应该何去何从?
代代相传
有一盏明灯代代相传,西方绘画艺术古罗马古埃及和文艺复兴传给我们了什么?而今他们传给后人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祖先传给我们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用很确定的油画材质,对客观描摹很准确,我们为什么要发明不确定的材质,这样的材质引导我们走向何方?绘画材质的基础逻辑是什么?支撑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东西方有这么多的不同?唐僧是不是去的西方取经,没有人把更加西方的经书取回来吗?六祖为什么不传衣钵了?我们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我走在十字路口有十万个为什么。残画元年的我是向西还是向东?
等你来懂我
——遇见戴晓
文/ 何加林
我家楼下是紫竹公园,闲暇时间,我常去那里慢跑。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当你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段时,你会期遇各种不同的景物。有春天的牡丹、海棠花,有夏天的野鸭、夜鹭,有秋天的黄银杏与残荷,有冬天的冰雪和冰上滑冰的人。如果你在跑动中望向天际,又能看到天空中追随你漂浮的云,和不经意间划过天空的飞鸟。转瞬的动态凝固成图像,此时,是否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存在的意义?也许,在我结识许多朋友的过程中,与所期遇的风景一样,是如此的不同。
正如:绘画完成了一个十岁孩子修仙成道的梦想,找回那个曾经丢失了的花鸟鱼虫世界。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孩童,到出版社的美编,到四川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回到大学任教——创业设计公司——到色达修行的虚空出世,再回到家学深厚的绘画;或许是文化价值的发现,或许是平淡的回归,或许是希望那个“被记住的价值”。在这所有的种种际遇中,戴晓遇见了自己,而我们遇见了戴晓——那个具有诗人气质、想象力丰富、禅机乍现又十分有趣的画行者。
在中国画的艺术殿堂中,花鸟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自然的生机与灵动。众所周知,中国绘画的核心境界是“诗情画意”。戴晓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儒雅脱尘的面貌,为观者带来了特异的审美感受。他所创作的题材大都是生活中的常见:荷花的高洁、紫藤的浪漫、牡丹的富贵、月季的娇艳以及兰花的馥郁。这些看似寻常的生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有的直抒胸臆,有的仙风道骨,有的意味深长。
戴晓笔下的荷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本色,它们或舒展,或卷曲,姿态各异,有的甚至能感觉到它们在微风中的轻轻摇曳。构图中大胆的留白与布局,让人耳目一新,彰显出他对整体画面的掌控能力。它们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盛开,笔墨自然,清雅脱俗。更为难得的是色彩运用淡雅而不失明艳。在戴晓的荷花世界中,荷花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通过对荷花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借物而不役于物的表达,恰当而又准确。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关荷花的作品,大多配有他的好兄长、诗人周庆荣所作的散文诗,细细品读,作者形象与作品形象合二为一,忽然一切都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加上二维扫码的朗读,顿时感到扑面而来的当代气息——这个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小,诗人气质早已溢出作品之外了。紫藤在戴晓的作品中,有着儒雅与浪漫的气息。从淡紫到深紫,过渡自然,表达深浅有致。他用酣畅而又生动的笔墨,营造出一种丰富而又细腻的层次感,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虚朦空灵的意象,显现出繁茂而又神秘的生命力。观赏他的紫藤画作,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花香,如梦如幻。有着红尘烟雨的情感,又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戴晓是一位资深居士。从机车上看风景到皈依佛门,一路上想必有很多旁人不知或无法得到的收获。从慈航普渡的心念到破法度执着的觉悟,内心的丰富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滋养他的艺术生涯。他说他不想画画,也许是真实的,虽然因名重的父亲严苛而叛逆为藉由,其也可能是经历了拿起笔就“没”,放下笔就“有”的痛苦。经年的踟躇,终因血脉里艺术基因觉醒了“下笔就错”的机锋,使他的绘画摒弃了对物理造型的执着,笔墨显得更加自然和洒脱。
戴晓的绘画风格是以传统的技法进入现代形式的,在注重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的同时,他又大胆的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他的笔墨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灵动,形成了自有的表现形式。此时,我们能够看到:感时花溅泪的惆怅、乡愁的童趣、高枝的喜悦、静放的脱俗、见贤思齐的寄托、常常的清奇、无处可藏的俏皮。
当今,在普遍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戴晓的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新而又愉悦的心灵栖息地。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品味他的作品,感受自然的赐与,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用画笔感悟世界之美,是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我们都在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辩证中一步步前行,带着自信或怀疑的心态超越自我,追寻心灵的自由,使我们努力到达那个“彼岸”,其实,“彼岸”或许只是一种希冀,而遇见的风景才是我们的收获。
戴晓遇见了“荷花”,而我们遇见了戴晓……
戴晓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72 生于成都,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深受父亲戴卫书画传承,拜师书法家何应辉。曾经在四川辞书出版社当过美术编辑,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后前往日本攻读千叶大学博士。2023年4月8日举办“荷风清响”戴晓花鸟画展。2025年3月13日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代代相传”戴晓花鸟画展。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