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成都:城市国际传播的海外社交亲和力

2025-03-26


作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先行者,成都的探索不仅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更在算法社会中重新定义了“有温度”的跨文化对话,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独具特色的成都智慧。



文/ 张恒军 贺梦星



海外社交亲和力是城市国际传播的核心动力之一,是指一座城市在海外社交平台和中外交流场景里,展现出的能引发海外受众亲近感、认同感与喜爱度的特质,它对城市国际传播意义深远。成都作为中国新一线城市的代表,连续四届获评“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并被《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4)》评为“海外社交亲和力领军城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外宣模式,通过内容创新、平台建设与情感联结,在形象塑造、文化融合和互动交流三大维度上,构建了一套以“社交亲和力”为核心的国际传播范式。


一、在形象塑造维度,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增强形象社交亲和力


城市国际传播需要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展示独特魅力,塑造亲和形象。比如成都发布的大量憨态可掬的熊猫视频、充满烟火气的街头美食、茶馆生活等内容。这些可爱动物与悠闲生活的画面让海外受众看到一个充满活力、温暖且极具生活气息的成都,而非仅仅是经济数据堆砌的城市,极大提升了海外社交亲和力。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一是“借船出海”,整合国际传播资源,共建全球传播网络。成都积极构建友城网络,全面拓展成都的“国际朋友圈”。成都海外社媒账号与36个国际友城、45个使领馆、55个重要外交人士(包括3个国际友城市长和30+外交官)、47个知名国外组织机构互关并长期保持优质互动,建立了Facebook友城群、Twitter省市外宣联盟等5个相关海外群组并成为“群主”,坚持定期在群组里发起话题讨论提升重要账号互动率和活跃度,对促进国际账号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声量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同时,成都还开辟国际智库渠道,每经智库有效拓展国内外120多个著名智库、高校、机构人脉,已与城市及行业领域的200多位著名专家建立联系,并形成稳定增长的专家聚合模式。

二是“造船出海”,建设自主传播矩阵,提升国际传播势能。通过打造多维立体的自主传播矩阵与深度整合国际传播资源,构建了覆盖网站、杂志、视频、社交媒体的全链条外语传播体系。这种以平台为基石的传播实践,不仅强化了城市国际传播势能,更通过精细化运营将“成都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全球公共文化产品。成都以外语媒体建设为抓手,“造船出海”,抢滩国际互联网,建成覆盖网站、杂志、电视、社交平台、智库等多形态的国际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外语传播矩阵,包括英文网站(GoChengdu)、中英文杂志(《HELLO Chengdu》)、外语视频专栏(Chengdu Plus)、国际频道(红星新闻“一带一路”频道)、智库(每日经济新闻智库),以及一批海外社交账号。其中,Chengdu Plus主攻纯英文视频制作,受邀加入YouTube官方全球合作伙伴计划,成为官方认定的全球优秀视频创作账号。截至2025年1月底,订阅数突破10万,视频总播放量超1100万,账号粉丝量和影响力居全国大城市外宣账号第一。《HELLO Chengdu》双语城市杂志聚焦城市资讯、文化、生活、旅游、商务等内容,帮助外籍人士深入了解城市、融入本地生活。每日经济新闻智库则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中国城市研究项目”,涵盖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智库看城市系列项目、世界新兴城市研究等内容。



成都夜景


二、在文化融合维度,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提升文化社交亲和力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国际传播的天然屏障,尊重和融合多元文化能让城市在海外更具亲和力。那么该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成都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传播内容上狠下功夫,通过“符号转译”与“议题设置”,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全球共通语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展示蓉城文化的多维魅力。

一是转译本土文化符号,打造特色城市IP。在国际传播中,本土文化若仅停留于“原生态”表达,极易陷入“文化孤岛”困境。成都通过在地符号的全球转译,将熊猫、美食、古蜀文明等地域性标识转化为兼具辨识度与普适性的城市IP,实现从“地方叙事”到“全球认同”的跃迁。借举办2023世界科幻大会之机,成都在塑造人文城市品牌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聚焦“科幻+文化”“科幻+产业”“科幻+熊猫”等主题,成都精心策划推出深度文章、海报等新媒体产品。例如,大会吉祥物“科梦”,其原型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身体上具有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三星堆的金杖文物等元素,身穿充满未来感的巡航装备,在其身上科幻元素与古蜀文化交织融合,十分和谐。成都以“网红”记者搭档外籍特约嘉宾,在吉祥物“科梦”的帮助下“穿越”至今日成都,前往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大熊猫基地、都江堰、杜甫草堂等地解码成都自古以来的创新举措,挖掘其作为科幻之都的“想象力基因”。



杜甫草堂


近年来,成都在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品牌的过程中,以川菜为媒介,全面拓展成都美食文化的国际交流空间,开放成都美食与国际美食双向交流的合作平台。如2023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饮食文化展”,通过书籍、多媒体、艺术装置、论坛活动等多层次、多维度表达中国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与家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该展自201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首次亮相后,近年来先后在美国、法国、西班牙、波兰、泰国、沙特、南非等10余国举办近百场巡回展览。此外,成都餐饮企业如“海底捞”“小龙坎”等通过海外门店布局,将火锅文化输出至欧美市场,其中小龙坎火锅在洛杉矶的门店单日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成为当地热门餐饮品牌。

二是设置国际议题,提升全球关注度。成都跳出“被动回应”的传统模式,主动设置兼具本土特色与全球关切的议题,将城市发展叙事嵌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框架。例如,成都通过借重大国际赛事的“东风”,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影响力。借助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一历史契机,成都向全球展示了其青春焕发、积极向上的城市风貌。围绕大运会倒计时、火炬及奖牌揭晓等关键节点,创新推出了《蓉光闪耀》《向大运人致敬》《一枚奖牌的诞生》等双语作品,视频观看量突破百万,海外触达人数超7万,收获来自20余个国家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点赞转发。同时,成都还通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议题,充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窗口。例如2024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其始终贯穿“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办会理念,落地113个国际展园,举办3000余场活动,吸引超千万游客,向世界展示了成都“公园城市”的名片。正如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所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以通过成都世园会了解成都的绿色愿景,也能了解未来绿色城市的模样。”


三、在互动交流维度,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提高情感社交亲和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竞争已从“信息输出”转向“情感共振”,积极与海外受众互动是提升亲和力的关键。成都作为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国际传播样本,精准洞察受众需求,通过精准传播和民间叙事,实现了与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其独特的传播策略不仅重塑了算法社会的“人文温度”,更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是深化受众需求研究,实现精准传播。成都通过不断优化的社群运维模式充分研究国际受众,将传统的“传播”理念转为“沟通”的文化交流新思路,加深了成都与国际社会的双向了解和认同,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个性化传播内容。成都从2019年开始策划生产国别系列片,面向重要国家或语种,制作推广特定视频。比如面向韩国推出的《如何让一个人留在成都?》短视频,从韩国女生的观察和思考角度切入,生动讲述了成都的宜居魅力,视频浏览量超千万,并响应国际观众需求,推出了日语及英语配音版本。《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系列短视频则在新加坡热传,短短几天内这股“成都热”迅速传播到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此外,成都还推出面向日本的《公司派遣成都公干注意手册》日语短视频,讲述了日本人原田部长和坂本君到成都出差,因文化差异而惹出一连串“意外”的故事,因为其独特的幽默叙事,反响热烈,迅速加更续集,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影像天府短视频创摄大赛最佳外文短视频获奖作品。



成都宽巷子


二是采用民间叙事,促进情感共鸣。成都通过转换语言输出,采用民间叙事视角,在算法社会中重建“面对面”的连接温度。语言差异是国际传播中需要攻克的难点,在这一点上,成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即摒弃传统外宣作品先中文后翻译的传统制作模式,而创新性地以外语思维为核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如通过采用英文脚本、英文配音等策略,确保视频充满“地道”的英文表达。这种制作模式更契合海外受众的语言习惯,能够有效突破语言障碍,为国际传播搭好沟通的桥梁。此外,成都采用民间叙事视角,以小切口、小故事、小角度讲述城市发展故事,增加了海外受众对成都的情感认同。成都在YouTube平台上的Chengdu Plus账号推出了《成都旅行攻略》《成都真的宜居吗?》《像成都人一样生活》等多个专栏,大多数视频的视角都是从外国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其在成都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生动展现了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现代化的成都,多部作品成为国际互联网“爆款”。《行走成都——中国大学生有多幸福?》这条视频以美国留学生马欧尼为叙事者,从交通、学习、美食等多角度展示了成都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触动了不少海外观众的心弦。他们表示这样的大学生活非常精彩,更有不少人表达了想来成都留学的意愿。


总之,成都的经验表明,非英语文化圈城市的国际传播需立足三个关键:其一,文化符号的转译需兼顾独特性与普适性,避免陷入“文化孤岛”;其二,自主平台的构建需强化差异化与协同性,形成传播合力;其三,受众运营需从“信息输出”转向“情感共鸣”,驱动长效认同。未来,成都可进一步优化小语种内容覆盖、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并建立动态化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以巩固其“海外社交亲和力领军城市”的全球地位。作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先行者,成都的探索不仅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更在算法社会中重新定义了“有温度”的跨文化对话,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独具特色的成都智慧。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张恒军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