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三五”以来,福建省消费总量规模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与全国东部地区省份相比,尤其跟与其人均GDP较接近的浙江省相比,还存在着居民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不高、消费层次偏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入配机制不合理,居住支出偏高的问题。对此,需从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差距,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等方面着力进行改革,促进福建省消费的扩容升级。
关键词:福建省;消费扩容;消费升级
赵 燕
(厦门工学院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1近五年福建省居民消费现状
1.1居民消费总量规模及其增长状况
“十三五”规划期间,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11674.54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18626.45亿元,累计增长 59.51%,年均增长 11.9%,除2020年降低1.4% 外,其他年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9年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不断增长,但受疫情影响,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有所回升,接近2019年的状况。
1.2居民消费结构状况
1.2.1食品烟酒支出
近5年来,福建省全省居民食品烟酒支出占比稳步下降,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 2018年的32% 下降到 2021年的31.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35.7% 下降到 35.1%。 虽然2020年、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省恩格尔系数出现短暂上升(2020年城、乡分别为 31.7%和38.4%,2021年城、乡分别为31.3%和35.1%),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仍说明福建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富裕阶段。
1.2.2耐用品消费状况
2018年以来,福建省居民耐用消费品保有量不断增加。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18年的30.91辆增加到2021年的40.14辆,增长率居于耐用消费品首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率最高的是空调机,为58.97%,家用汽车增长率为33.44%。总体而言,近几年来福建省居民对家用汽车和空调机的消费量均有大幅增长。
1.2.3服务消费状况
在考察福建省居民服务消费状况时,因考虑到2020、2021两年受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相应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该项内容,所以在此选取2015-2019年的数据加以观察。经研究,在服务类商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比重增长率最高,提高了0.5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也提高了0.06%。其余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比重则分别下降0.65、0.84、0.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占比均有所上升。说明居民消费层次总体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依然是增长最快的支出项目,其他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仍有待提升。
2福建省消费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居民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不高,消费层次偏低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福建省居民最终消费率为24.32%,不仅远低于与其人均GDP接近的浙江省的32.44%,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4个百分点,表明福建省居民消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高,居于东部地区的倒数第三位。从恩格尔系数看,福建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2.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2.4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平均高 3.46 个百分点,同样居于倒数第三位,这也说明食品烟酒支出占福建省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仍然偏高,消费层次有待提升。
2.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入配机制不合理
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对比福建省与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表 1),2021 年福建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第7位,与上海、北京、浙江省三地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这表明福建省仍存在地区不平衡的情况。从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在福建省9个地级市中,厦门市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62元排名第一,也是唯一6万元档的城市,泉州市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31元、福州市44249元,分列4万元梯队第二、第三名,其余6地市是以莆田市34755元为首的3万元梯队,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35128元的水平。
另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排名为第7,而其人均GDP的排名居于第4位,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不同步,且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位于第6名的浙江省尚低了41.52%。这反映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占比较高,使得居民个人分得的比重较低,收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
2.3居住支出偏高,不利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城镇化率从63.23% 提高至 68.76%。福建省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上升,从表 2 可以发现,居住消费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8个百分点,居于东部地区的第三位,仅低于北京和上海,高于人均GDP水平较接近的浙江省2.07个百分点。其他消费的支出占比基本则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居住消费挤压和制约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这表明福建省近几年的消费支出增长是通过透支居民远期消费实现的,拖累了居民当前消费。尤其在近几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增量市场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存量房地产市场的高价位,更加不利于消费的健康发展和优化升级。
3促进福建省消费扩容升级的建议
3.1提高居民收入,从根本上激发消费能力
3.1.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占比
从政府层面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其中的占比,使福建省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发展同步增长。
3.1.2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
须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出台有效的、具有长期性、一致性和可持续性的中小企业扶植政策,结清政府对中小企业历史欠款,在一些领域放开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现象,拓展中小企业投资渠道,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3.1.3推进制度改革,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
一是增加居民财产数量。通过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对居民财产(房屋、股权、知识产权等)的保护等措施,加快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善居民的财产结构。应通过完善金融制度,规范金融市场,改善居民资产结构,提高金融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和持有的机构投资者资产的比重,从而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3.1.4改革财税制度,改善居民经常转移收入
一是改革财税制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帮扶力度,缩小城乡社保水平差距。三是增加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同时出台积极的稳就业政策,降低居民消费顾虑,达到提升消费水平的目的。
3.2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差距,扩大消费主体规模
一是进行城市帮扶、产业联动,发挥第一梯队城市的龙头作用,引领全省经济协同发展。提高福建省沿海与内地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进区域间良性互动。二是继续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维护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脱贫人员的关注力度,防止返贫致贫。
3.3优化消费市场环境,激发消费活力
3.3.1瞄准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投资
一是加大在养老、大健康、文化领域、教育等高品质服务领域领域的投资;二是增强在食品、服装等日常消费品领域的供求适配性,引导企业注重产品性价比;三是推进新基建、数字经济建设投资,加大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 等支持数字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兴消费保障能力。
3.3.2加大补贴,推广新型数智消费产品
通过税费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对数字家电、智能汽车、智慧家居等新型信息消费产品的消费,以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
3.3.3培育新消费模式,提高消费意愿
基于消费者年轻化的现实,充分利用新型科技技术,构建 “智能+” 消费生态体系,拓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开启 “云逛街”、“云观赏”、“云体验”等消费新模式。
3.3.4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能力
一是推动商品房销售和租赁价格的调整,使得其价格与居民收入协调发展;二是增加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的供给,降低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负担;三是实现房地产领域金融改革,降低居民杆杆率。
基金项目:2022年度“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JAT22129)。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课题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十三五”规划以来福建省消费经济税收数据的分析[J].发展研究,2022,39(07):60-69.
[2]王昊.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3]邢锋,陈旭煜 . 税收视角下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思路研究 [J]. 发展研究,2021(2):42-48.
[4]刘尧飞,管志杰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扩容升级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7):1-9.
[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提振效应研究——基于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检验[J]. 佟明亮.商业经济研究,2022(17)
[6]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基于研发投入和员工知识能力的中介效应[J]. 李敏;黄海艳.中国人事科学,2022(03)
[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战略方向与实现路径[J]. 周中胜;李卓;周胡迪.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8]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策略分析[J]. 张峰华.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01)
[9] 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新逻辑与中国对策[J]. 戴翔;张雨;刘星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