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度茶:找回茶的本真味道

2025-04-02


/李东升


亲选之跋山涉水

“马上就到马上就到!你两个小时前就是这么说的……不过,还真得这么搞,我们才能上来,如果一开始就说要多长多长时间,可能当时就放弃了。”望着眼前纵横交错、盘桓虬曲、枝干长达4~5米的一大片野生茶林,北京五十八度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十八度茶”)亲选团队的领头人邓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五十八度茶开启茶山亲选行程以来获得的最大惊喜!从2005年踏上寻茶之路开始,邓平一直专注于通过成品茶了解不同地域、不同茶类、不同季节的茶的特征和区别,由此强化了对不同风味和口感细微差别的感知,也逐渐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茶评估参数。

然而,这种积累却让他越来越难喝到让自己满意的茶叶。他坦言:“到茶叶城,通过沟通,通常要品尝到第5种、第6种才有可能尝到满意的产品。”这种持续的无奈感,在创业20多年后,让他决定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几十年的品茶经验,从土壤、生态环境开始,亲自筛选符合自己标准的茶叶,并推广给有共同爱好的饮茶人。

从普通的茶园到林下茶,再到抛荒茶树,直到人迹不至的纯野生茶林;从海拔55米的洞庭湖小岛到海拔1800米的云雾高山,再到这片绵延5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邓平的寻茶历程累计超过3万公里,走遍了中国四大茶产区,品茶、鉴茶超过300多种类。

他曾在20多米深的悬崖边踩上松脱的石头,从5斤多重的大蛇头上迈过去而不自知,向82岁高龄的老师傅请教制茶技艺,帮72岁一生制茶的老专家改善“沉水龙井”的炮制工艺,甚至一天花14个小时品鉴十几种岩茶导致整夜无眠……

五十八度茶有幸遇见大自然遗留的馈赠,这种茶成为公司无可比拟的起始,它的名字叫“跋山涉水”。


缘起之本真味道

邓平的茶缘始于2000年的IT创业时代。当时,北京阜成门外过街天桥下的五福茶艺馆和茶艺师优雅的表演,以及铁观音的高远清香,让他的习茶旅程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使用明朝开始广泛传播的撮泡法,分秒不同的茶汤口感所散发的神秘气息,激发了他持续探索未知的热情。

“首先是看似没有区别的茶、味道却有云泥之别的情况促使我去各地找茶,以解答内心的疑惑。”然而,能品尝到各种茶汤的细微差别,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茶叶辨识的诀窍,也无法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条文或经得起检验的标准。为此,邓平萌生了一个梦想:“我想知道,2000多年来,祖先们发现并完善的茶的本真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长达两年的寻茶过程中,邓平放弃了探访所有茶叶交易市场。他深知,近40年来,茶行业虽蓬勃发展,但中国茶叶的国际地位因农残等问题仍未提升,同时,茶的用途也从一种简单的饮品变成了礼品或藏品,饮茶市场反而愈加萎缩。针对错误的品茶方式,也几乎没有人去普及基本知识。

因此,邓平选择直接从茶树品种、伴生环境和生长的土壤入手,超越单凭品饮去辨茶的局限,试图建立更广泛的认知,探明那些隐秘的质量参数背后的真正决定因素。

茶山亲选为邓平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基于我的知识背景,这种探究极富成效。”在五十八度茶解茶空间的大屏上,他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叙述:“一杯好茶的决定因素有三个,依次是茶青、制茶和冲泡,前一个为后面的前提。”

“茶青是茶汤本真味道的基础,它从四个方面根本上决定了茶叶味道的来源:

1. 土壤:砾壤是土壤生命周期早期的形态,营养富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 树种:种子繁殖、自然生长的茶树有主根系,深入土壤数米,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

3. 环境:阳崖阴林的环境能保持适当的温度和低温散射光,为茶树提供了次级代谢的理想环境;

4. 采摘:3月底到5月初的采摘能将嫩叶在活性成分代谢、转化前收集下来,保留丰富的功能成分。”

这一结论不仅印证了历代茶学大师的总结,邓平也在亲选过程中无数次通过实际产品的品饮鉴别获得了验证。茶山亲选的核心也演化为五十八度茶的企业使命——跋山涉水寻茶源,亲选找回茶本味。


破局之回归科技

喜欢茶是一回事,把茶当作产品去做能否生存是另一回事。面对当前茶市场的困境,邓平内心非常清醒。“近20年,茶叶市场上各种销售方式正在改变大众对茶叶定位的认知,同时茶叶的社交礼品化也导致真正喝茶的人越来越少,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健康地喝茶。”

除了销售和饮用问题,邓平将目光停留在茶叶的产品本源上。“茶叶不是一种普通的农产品,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生物科技产品。从采摘青叶开始,整个茶叶的生命周期都是封闭、持续且不可逆的。茶叶的生化反应过程完全没有外来物质的添加,原材料、催化剂都是它自身就有的。不仅制茶,饮茶、存茶这些过程也只是人为提供环境要素而管理的一堆生化反应方程式而已。”

他强调:“扦插繁殖的须根系吸收不到更多原生深层土壤中的矿物质,滥用农药采收已发生高温代谢的暑茶、夏茶、秋茶,对茶汤味道的伤害是巨大的。”



“长期故意或用错误的认知去做销售宣传,导致茶叶严重脱离了生物科技本身。茶叶作假,也是在用100个谎言去圆最初那个谎言的一种形式。”

找回茶的本真味道,让茶叶回归科技本身,成为五十八度茶打破困局、树立形象的关键起步之举。

邓平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为公司提供了前行的足够自信。他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1994年硕士毕业,7年求学期间广泛涉猎动植物学、细菌病毒学、土壤地质学、生物化学等知识。20多年的习茶鉴茶经验和对茶历史、茶文化、茶工艺的研究,以及为分析茶叶口感和质量分布所进行的数万公里茶区走访,所有这些,成为五十八度茶成长的基石。

“我的创业经历长达24年,不可能因为只是喜欢就去做茶叶。没有这么多年的知识积累,没有7年的专业学习和24年的习茶经历,完全没有今天这个可能。”

“当然,我最大的自信来自于,茶叶是世界上研究最透彻的植物门类,我们只是整理并科普化这些知识,我们只做传播。”邓平的这句话也化解了大多数人关于要建多大实验室的疑虑。

邓平指着茶室里悬挂的《凡事一念之间》的牌匾解释道:“人性难逃一念佛一念魔。你抱着卖茶叶的目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被篡改;而以传播茶知识、茶健康为目的,你所有的茶都必须是最有味道、最健康的。”

让茶饮重回生物科技,远离造假和玄学。邓平为所有茶客描绘了五十八度茶的愿景:愿所有茶人“饮茶都能健康饮茶、饮健康茶;学茶都能听到真知、品到真味;用茶都能分享真品、联络真情”。

在茶会的聚光灯外,茶雾氤氲,缭绕不散;大屏幕上,《味道切片》的科普内涵一目了然。


永续之生态传承

茶行业的难做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充分竞争的红海,更在于一个生物科技产品的销售和品饮都严重脱离了科学本身,同时用户对品饮的认知却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刚踏入市场的五十八度茶来说,不仅难做,要持续做下去更会难上加难。

对此,邓平却信心百倍!“有味道和健康是五十八度茶的产品基本,据此科学解茶,不仅帮助用户避坑和省钱,更重要的是能够放心地充分享受产品带来的价值。”茶文化积累臃肿繁杂,而产品价值对用户来说是最实惠的。“五十八度茶的产品价值包括品饮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每一项都值得,都远远超过茶饮本身。”

五十八度茶的目标在于做好自己,通过亲选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到没有农药、只采茶二三四月间(注:相当于阳历的3~5月)的老祖宗们发明并演变的茶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传播对茶的正确认知和健康的品饮方法,并将茶的这种本真味道和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然而,五十八度茶已找到的原生态茶相对于中国当前350万吨的年产量来说,是如此稀少,这无疑是五十八度茶发展的最大障碍。对此,邓平透露,已在方圆5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范围内发现了15块值得量采的野生茶林,有助于将产能扩大到数吨。同时,在阐述“诚信、健康、关爱、融合”的企业价值观时,他也展示了五十八度茶的长远布局和发展路径。

“我们想融合更多有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茶山、茶客,一起共建一个更好的生态!”为此,五十八度构建了茶全产业链的生产和服务能力:通过土壤、生态筛选符合条件的茶山以保证茶的健康和品质;通过生物科学知识指导茶的生产以保证茶的口味;通过统一的冷库和分装保证所有茶品的清晰溯源;通过统一的外包装盒生产工厂强化统一的大品牌形象,解决定制和快速交付的瓶颈。最重要的是,五十八度茶通过自研的竹兮APP平台作为唯一的产品分发通道,保证所有茶叶的可溯性是完全可控、可靠和可信的。

这是一个所有入选茶山都可以“拎包入住”的全产业链架构,也是一个能带给所有用户质量安全和品牌信任的茶叶平台。

在做客《信用中国》栏目时,面对主持人关于“是否想净化市场”的问题时,邓平谦虚地表示:“我们做我们自己,如果说每个人都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然后大家形成合力,那它就会有力量。”

通过找回茶的本真味道的每一个脚印,邓平清晰地阐释了五十八度茶“亲选原生态 本真味道、科学解读茶 健康品饮”的品牌精神所传递出的商业逻辑。同时,通过采茶村民用劳动所得翻修住房的一张张笑脸,通过用户喝茶后给出的一声声赞许,五十八度茶也看到了“回归茶科学 传承制茶技艺”的价值和希望。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