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过客,是归人 ——冯义鹏的纸上旨归

2025-04-02


文/贺疆


在书籍设计圈,尤其艺术品拍卖图录设计,提起冯义鹏,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但凡经他设计的拍卖图录,经常被列为经典珍藏版。而冯义鹏,只是一个年轻的80后。从业近二十年时间,已经屡屡斩获美国印刷大奖“班尼”奖、香港印刷大奖、毕昇印刷技术奖和美术图书“金牛”奖等。

何以?

文化使然!


风闻·语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冯义鹏和我交往的注脚。2014年初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带着山西风味的普通话,说是要一些老照片,当时我的《批评的人生》正在设计中,这个电话就是该书的设计师冯义鹏。之后我们电话或微信或邮件的交流,都是围绕此书。

真正见面还是在羊年初春时节。一脚踏进冯义鹏的工作室,就踏进了书的空间,雅致、唯美,充满艺术感,而视角又是书籍的,设计感在不经意间点划勾勒。

冯义鹏,山西人。山西,这个孕育了世界商业史上罕见的晋商现象的地方,散发着引人探究的魅力。冯义鹏在大学时曾经开过一段时间博客,博客名字是“晋商过客”,足见其以晋商为自豪,或许潜意识里以晋商为人生坐标亦未可知。我借此演绎出文章题目——《不是过客,是归人》。

设计·取向

回望历史,往往从有文字记载的书籍开始。而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多么经济实惠又便于保存物种——纸,从此文明就在这一页页纸张里铺陈、折叠,历史就这样一卷卷厚重起来。

古汉语“设计”一词专指设下计谋,与当今的“设计”概念大相径庭。今之“设计”多指事先出图以便施行时照搬或参照,此词义追溯起来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图书设计,有纸历史以来,图书设计就相伴而生。

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大潮下,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纸质出版物的泛滥,图书设计也被潮流携裹,仓促而良莠。雪上加霜的是电子技术的冲击,一时间,纸质书退出历史舞台一说也曾甚嚣尘上。何去何从,成为纸质出版业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图书设计与出版更是唇齿相依。但是纸质书的趋势与方向指向了经典。

当很多设计师还沉浸在畅销书设计的酣梦里时,冯义鹏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关注图书的内涵与文化品质,挖掘文化经典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设计重心,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担当。


新裁·守望

2013年,上海龙美术馆(东海岸)开馆系列展,展览名称“新裁”,含义很明显,在当代艺术纷繁各呈的今天,当代艺术需要重新整理、梳理和定位。参展的几位艺术家,是当代艺术三十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趋势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此,冯义鹏在设计展览画册时,以全新理念释读“新裁”这个展览理念。他把“新裁”两个字打乱以表示对当代艺术的重新定义。书的结构,既有传统的双折页,也有现代的,而且设计里局部可以进行二次裁剪,重新变化一种形状。这种新颖的设计与策展人的理念可谓浑然一体,甚至是对策展理念的贯彻、推进与纵深。这种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装帧设计,既引人无限联想,又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因其对新时代独立个性化认知和对当代性的超前感知,恰恰是“新裁”展最好的展品,虽然它没有以艺术展品的形式出现在展厅,但却在精神上已经完美诠释了“新裁”理念,并超越了这场展事。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这本《新裁》展览画册,成为难以寻觅的珍品。

而这本《新裁》展览画册,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新颖的设计,斩获第64届美国印刷大奖班尼奖(Benny Award)优秀奖。


图录·定位

冯义鹏的这些年专注于拍卖图录的设计,他没有人云亦云地对拍卖图录做标准化处理,而是在传统的拍卖图录里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让冯式拍卖图录成为一种风格和风向标。他认为,拍卖图录是艺术品的承载,本身也应是艺术品,是文化、艺术、历史等等信息的载体和佐证。

图书设计,其实是对题材的二次创作,挖掘并张扬出题材内涵的气质,这样的书才有生命力。于是,经冯义鹏设计的拍卖图录,一改曾经被随手丢弃的命运,而成为具有文献性、资料性的经典留存,成为拍场常客者家里书架、案头、床头的必备。



《妙相梵宗——止观美术馆精品系列丛书之一》插图


在艺术市场,文本文献的重要性和佐证力量越来越凸显价值的今天,有这样一批拍卖公司和藏家,他们重视公司的品牌和文化效益,也给予拍品以尊重和敬意。冯义鹏与这样的拍卖人一拍即合,他以自己对设计的虔诚、对拍品的呵护、对历史的尊重,以自己的装帧设计理念,给予拍品以深度的解读和完美的呈现,这无疑对拍品和拍卖方是一种加持,也成为艺术市场拍卖图录的标高。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他的拍卖图录装帧设计无疑填补了艺术市场的空白,同时也拓展了图书市场的专项门类,在这个意义上,冯义鹏的装帧设计无疑在图书装帧艺术领域是一种贡献和推进。


妙相·梵音

冯义鹏拍卖图录装帧设计成绩最突出的是他的佛教系列,这个系列他做了十年之久,无论从时间线还是艺术性上,都是一个理念延续和作品延续的十年。

2024年甲辰年春节,他设计的《妙相梵宗》图册可谓藏传佛教艺术专著设计的又一件登顶之作。该书的设计理念,取自藏品展厅展陈的展柜,书匣是展柜,书是展品。这种移植空间的概念,让立体实体浓缩成手持,把远远驻足的空间透视拉进到眼前的相机透视。而这种处理办法,用的是极简的线条根据透视原理的分割。这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色彩上,用纯粹稳重的红蓝两色对撞出神圣感和仪式感,蓝宝石色的是书匣,是展柜,红色的是书体,是展品。岁月长红的是艺术魅力,时光湛蓝的是历史沉淀。

而书籍内容所涉及的藏品虽然只有七件,却涵盖了从11世纪到17世纪,从古印度到西藏的佛造像,再到明清宫廷内造的唐卡等,从古代印度与喜马拉雅艺术对中国西藏的影响到藏传佛教艺术的成熟与个性化,再到汉藏交流对宫廷文化的影响,可谓一部浓缩的藏传佛教艺术的简史。该书已经脱离了拍卖图录范畴,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是藏传佛教艺术著作,具有学术研究探讨意义。

关于佛教艺术拍品题材的设计,从2010年操刀首都博物馆《明心见性—陈国恩私人珍藏明代佛像》开始,到《清皇气度——清代宫廷模式藏传佛教造像》、2011年翰海春拍《金粟神光一比利时私人珍藏佛造像专场》、2013年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大漠圣莲——一世哲不尊丹巴(扎那巴扎尔)开创的蒙古佛像典范》、《无上工巧 无上尊崇—西藏十三世纪合金铜桑杰雅俊生前肖像研究》,再到中国嘉德2016春拍《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中国嘉德2016秋拍《一哲不尊丹巴·扎那巴扎尔》、2017年设计的香港保利《清净广严——重要藏家珍藏永乐宫廷造像》、故宫博物院《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以及为佛造像艺术藏家设计的《丝路梵华—吉泉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等,可谓是在佛造像艺术呈现领域的深耕,佳作频仍,获奖无数。


风月·风物

如果说,佛教艺术的装帧设计是冯义鹏的一大成就的话,那么对雅趣文化的专注和发挥,则是冯义鹏另一支独秀。

2013年,冯义鹏策划着手设计江苏爱涛拍卖文化品牌升级及2013秋季拍卖会系列图录。苏州,2500年来世界最大的园林城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苏州,但是苏州的元素和符号却一直是模糊的。冯义鹏对苏州的思考指向了这个城市的园林特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抓住了苏州的符号和气质,以最本色的元素来设计,再现了苏州千年的优雅和内蕴清华的气质。

于是,他提取出园林窗户的符号,方寸变幻间的移步换景与一石一水的互为镜像,错落中的传承、呼吸、融汇……悠悠然地淡定在一砖一瓦、一茶一棋的生活中的情致与情怀。冯义鹏,借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诗“雪月花时最忆君”命名这套图录系列,一片文人情怀在名字中就散淡淡地荡开去。这套图录系列分为七部分,分别为《月到风来》(丰泽堂珍藏明清扇骨专场)、《听香深处》(古代紫砂壶精品专场)、《锁云锄月》(明清景泰蓝专场)、《藻耀高翔》(明清官窑瓷器专场)、《雪月溪山》(中国书画及西洋画拍卖专场)、《墨华晨湛》(怡心堂古代砚台专场)、《玉延清筱》(明清玉器、杂项专场)。

浅绛色皮纸的盒子,打开,七个不规则边缘的书籍渐次铺开,犹如七个园子次第敞开。整个设计省去了套贴、胶装、锁线等传统工艺流程,成本上大大降低。这种装帧设计,在当时无疑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和前瞻性。也因此,一经面世,一片哗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该书在当年也摘得了第65届美国印刷大奖班尼奖(Benny Award)装帧大奖。




《妙相梵宗——止观美术馆精品系列丛书之一》荣获35届香港印制大奖银奖 冯一朋设计



《风月》冯一朋设计



冯义鹏


之后,冯义鹏为中古陶拍卖设计的《风月——水绘园雅集专场》,他借用杭州西湖湖心亭,清乾隆手书之“虫二”碑刻,寓意风月无边。雪白粉嫩的色泽,充分诠释了“风月”之旖旎婉转之风致绰约。

之后,冯义鹏与中贸圣佳合作,设计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很高文人品味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胡适的南行杂记》、《千岁声——中国古琴拓片集萃》《洞天——文人赏石清供专场》《临风——小孤山馆藏器·竹器》和《方物——古代文人书房长物》系列等。

尤其《千岁声——中国古琴拓片集萃》的设计,黑色的封面,宛若烧焦的焦尾琴,一派古朴气息。封面是古琴琴面,封底是琴底的轮廓线勾勒,两相呼应,有头有尾,天地相合。此书设计的最玄妙之处在于,如果把封面和封底衔接起来,长度恰好是90公分,也就是一张膝琴的长度。他把古琴制式融入书籍的样式设计中,这种设计理念无疑是神来之笔,令人拍案。这无疑是对专项设计的进一步延伸。


过客·归人

书是会说话的。冯义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在传统里寻到自己的时代语汇,既尊重传统有倡导时代气息,常常在书籍的一些小细节中不经意间彰显品位。往往拿到个案子,他在通读题材之后开始设想这本书最后呈现的状态,然后再逆向思维,从选纸、设计、配图、文字、细节等等,一一在脑海里布局。珍视书,就珍重设计;敬畏文化,就敬重图书设计。每一本图录,从配景拍照名称、形制、皮色、款识、质地等,详尽而科学,工具书般,让图录具有了文献性价值。这样的书谁不会好好珍藏呢。

正因为一份纯粹的文化坚守和情怀,近二十年间,国内外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嘉德,保利,翰海,荣宝等),对冯义鹏的设计无不交口称赞。而对艺术品拍卖图录现状与未来发展,冯义鹏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一份守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一直都在。而冯义鹏本人,也是一本书,他的敦厚真诚,他的大度佛性,他的执着敬业,他的素养才识,愈阅读愈厚重。

不久前,冯义鹏说受邀拟做一场图书设计展,问我以何名之?我注目他身后满架图书,层层叠叠,纸以载体的形式,经他的手形制纷呈,讲述那些陈年旧事的记忆,也讲述冯义鹏在与这些陈年旧事的对话,和纸的对话。我脱口而出“纸上”。于是就有了此文的衍生。

时间的流光里,羁旅的一份文化乡愁,拍遍了岁月的栏杆。所以,我们不是过客,是归人。

2024年 于上林别苑


(栏目责任编辑:刘彬)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