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新时代如何促进其融合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深远意义。
非遗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非遗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从 “非遗 + 旅游” 的蓬勃兴起,到非遗与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古老的非遗正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各地积极探索 “非遗 + 旅游” 模式,如内蒙古打造非遗精品旅游线路,串联黄河、长城、草原等传统文化形式,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非遗魅力;山东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清单,打造非遗景区、街区、小镇和特色旅游路线,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东平大宋不夜城融入众多非遗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文旅新地标 。
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也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福建推动闽菜、制茶、陶瓷等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安溪茶、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年产值可观,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云南通过 “非遗工坊 + 农户”“非遗工坊 + 企业” 等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大理的非遗文创产品、楚雄的彝绣产业都成绩斐然。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推动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建议构建茶叶行业大数据云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市场销售情况;建设 “AI 智慧茶园” 示范项目,集成智能导览、个性化推荐、沉浸式体验等功能,为游客提供 AI 同步讲解服务,规划采茶体验、茶艺研修等定制化路线;在茶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智能茶席、光影茶田等交互装置,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她还倡导高校开设 “茶 + AI”“非遗 + AI” 等新型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数字技术能力。
加强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张运凯指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人才保障;非遗项目走进院校课堂,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他建议政府加大对非遗与院校融合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院校应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和地域非遗文化,构建非遗专业集群,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课程。支持院校建设非遗实训基地、资源库等,设立 “团队传承人”,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促进非遗品牌建设与传播
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认为苏绣吸引年轻人得益于产品创新,应积极拥抱时代,推动苏绣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她建议用 “破题、破局、破圈” 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探索新路径,借助新媒体平台分享作品、阐释文化内涵,以创意设计推动传统再创造,呈现新内容、题材和样式,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提议推动中国刺绣联合申报世界非遗,强化传承人才培养,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规划,优化职业教育中刺绣专业课程,建立实习基地;将刺绣等国家级非遗产品纳入一般纳税人简易征收范围,加大对非遗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构建非遗数字化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张婧婧关注到新兴技术在非遗领域应用存在问题,建议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分层推进机制,在国家层面制定非遗数字化发展专项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建设协同创新平台,设立国家级非遗数字实验室,开发非遗专用 AI 辅助系统;构建跨平台数字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文化资源的标准化存取与安全性流转。在传播方面,借鉴 “游戏 + 非遗” 开发文化体验产品,针对不同平台定制传播策略,建设虚实融合的非遗主题线路。
解决现存问题,推动融合发展
尽管非遗融合发展成果丰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传承发展后劲不足、合理利用水平有待提升、非遗资源开发同质化、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完善、非遗文旅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多方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制定非遗文旅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发展重点,打造特色非遗旅游带,加大资金支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层面,鼓励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加强跨界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层面,加强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利用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倡导理性消费 。
全国两会对非遗融合发展的关注与探讨,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通过推动非遗与科技、教育、产业等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与数字化发展,解决现存问题,古老的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栏目责任编辑:刘坤)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