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敏:志在浮云外,敏于行墨间

2025-04-24


郑志敏是一位诗书画印合璧、独具风格的青年艺术家,他主张书法家要多学古人的经典之作,要有自己的文字,要多写自己的诗文辞赋。


文/ 舒静


与郑志敏认识,令人如沐春风,其才其品令人叹服。作为诗书画印合璧、独具风格的青年艺术家和书法教育家,他主张书法家要多学古人的经典之作,要有自己的文字,要多写自己的诗文辞赋,这与我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不谋而合。特别是他多年来孜孜不倦从事书法教育的艺术情怀,让人尤为钦佩。故写下这篇小文,以此向郑志敏先生致敬与交流。

郑志敏的书法作品传统功力扎实、法度森严,这得益于其三十余年的砚田耕耘,其先后临习二王、欧阳询、褚遂良、米芾等诸家碑帖,尤其是楷书于褚遂良《孔子庙堂碑》用功最勤,融入欧阳询《九成功》及启功先生笔意形制,集楷法大成,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其书法作品清映素雅、秀中蕴劲,平正端庄、尽显温文,观之,书卷气扑面而来。其用笔在传统的楷书按起顿收取势中加以变化,中侧兼用、方圆结合,吸收颜柳笔法元素,起笔处无突显驻笔痕迹,收笔处无做作顿笔之态,只见截铁而行、果断收锋,赋予笔端之灵性,使字里行间充满了动静相宜的气脉。其行笔转折圆润、稳健,力透纸背,虚实、浓枯的墨色,增添了线条的苍劲老道之趣。



郑志敏行草作品《东坡水调歌头》


笔墨应随时代,郑志敏始终践行着自己“要有自己的文字,要多写自己的诗文辞赋”的艺术追求。他的《汪国真诗文小楷作品》《行墨堂记》《祭祖母文稿》《文山赋》《行墨堂诗集》等,无不彰显了其卓尔不群的才情。诸艺同脉,于书、于文之余,郑志敏尤喜金石篆刻,且于乃师石开先生吸收法乳良多。其于治印,具有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他在深入研究秦汉印及明清诸家的基础上,旁参多家刀法篆意,形成了一种迥异前贤的逸兴古朴的写意印风。他在运刀上亦很精到、细腻,或冲或切都不温不火、自然含蓄,那种驱刀如笔般的手上功夫,浑如大将帅运兵,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在举止谈笑间攻城略地,变化风云。因此,他的篆刻在字法、章法、刀法的高度协调配合之下,显示出一派传统文士俊朗之气。诸艺兼修也反映了他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与心态情感,且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

郑志敏谦逊朴实,钟情文字,敏于书学,在自身潜心于艺术的同时,未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在沙县富口镇政府工作期间,在当地首创“周末文艺课堂”,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当地百姓的孩子上书法篆刻培训课,深受好评,《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2008年8月,他在沙县淘金山下创办了“行墨堂”,并将“行墨堂”注册成国家教育类商标。“行墨堂”发展迅速,不断扩大,目前在全国共有直属(含合作)办学机构300多家,先后有13名学员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400多名学员加入省级书法家协会,600多名学员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重点艺术高校。如今,“行墨堂”已成为一个全国知名书法教育品牌,受到书法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郑志敏个人亦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报》等单位授予的“全国书法教育名师”称号。中宣部原副部长胡振民、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主席启功、沈鹏、张海、苏士澍等先后为“行墨堂”题词。

陆放翁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观郑志敏书法、篆刻、文章,传统法乳隐于笔端,斯文之气跃然纸上。尤其是他近来的创作愈具神采,师古出新,正所谓“墨海潜游乃俊杰”,坚信他定会名如其人、人如其名,“志在浮云外,敏于行墨间”,给我们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名家联合书画艺术院院务委员会副主席)

(栏目责任编辑:于雪晶)


艺术家名片



郑志敏,1985年出生,福建省仙游县人,书法家,全国知名书法教育品牌“行墨堂”创始人,中国名家联合书画艺术院海峡艺术中心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万字,出版《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创作蓝本》《中国硬笔书法考级》《郑志敏小楷作品选集》《中国梦硬笔楷书作品选》《汪国真诗文小楷作品集》《行墨堂印痕》等二十多部。



郑志敏篆刻作品选



郑志敏行书《艺概录》



郑志敏楷书作品《行墨堂记》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