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用镜头书写风华岁月

2025-04-24


他制作的作品涵盖历史战争、儿童、励志、文化等多个领域。在一次次制作实践中,他为社会奉献了优秀的作品,也在攻坚克难中书写着风华岁月,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自我。


文/《商业文化》记者 王世明


人生的轨迹常常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与奇遇。70后的王立君本该是那个身着白大褂在医院长廊间步履匆匆的青年医者,然而内心深处那份对艺术的炽热渴望,如同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焰,驱使他毅然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影视行业。20多年来,他用一部部正能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记录着人间真情,书写着风华岁月,成为光影世界里的灵魂舞者。

“医学拯救的是人的身体,而影视则能触动灵魂,我渴望用另一种方式,为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与力量。”面对记者的采访,王立君目光坚定地说。


弃医从文,筑梦光影

1977年7月,王立君出生于吉林省双辽市一个书香世家,是魏晋南北朝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的后代,祖籍山东登州府明海县王家庄(今烟台市牟平区)。“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从事教育事业,这样的家庭背景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让我对知识充满了渴望。”王立君说,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了追求卓越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戏弄,高考之际,酷爱文学的王立君却被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录取。2002年,大学毕业的他应聘到上海一家医院工作。这份稳定的工作无法满足文艺青年王立君对人生更高追求的渴望,工作中结识的媒体朋友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内心对文学艺术的挚爱,促使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走上另一条道路。转型期,他先后做过投递员、业务员、讲师、广告员等多份工作,艰难坎坷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从少年起,王立君对影视制作就充满了神往,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人人羡慕的“王导”。2003年春节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意外地加盟了浙江长城影视,成为一名真正的影视人。在长城影视期间,他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吸收着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知识,参与摄制、发行了《大明王朝》等数百集电视连续剧。这段经历让他对影视行业的运营和创作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与理解。



初露锋芒,佳作频出

王立君悟性极强,对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在长城影视两年时间,他不仅迅速地掌握了电影制作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在短时间内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能力,开启了他集制片人、导演、编剧数职于一身的影视生涯。

“电影是生活的镜像,更是情感的放大镜,我要做的,就是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震撼人心的情感,把它们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事实也的确如此,王立君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剧情中迅速捕捉到核心情感,用镜头语言精准地传达给观众。无论是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是细腻的人物情感,他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而高贵的灵魂。

2005年,凭借在行业中摸爬滚打积累的深厚经验,以及广结善缘建立起的人脉网络,王立君成立了杭州炳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在影视领域崭露头角。第二年,由他担任总制片人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华古王国》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荣获第19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由他担任制片人的百集纪录片《奇石神韵》也同时获奖。自此,他的影视之路和影视作品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

从2008年起,王立君作为制片人,开始推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圈掀起阵阵波澜——2009年,他担任制片人的彝族祝酒歌《今天让我们醉》获得四川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1年,由他担任制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陈龙、章龄之等主演的电影《渡江!渡江!》,成为建军85周年和中共十八大的献礼片,获得了第15届平壤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入围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2012年,由他担任联合出品人、导演、编剧的中国首部实景玄幻电影《迷失—北纬30°》由中影集团联合影视有限公司、杭州炳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海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成为影视界的热门话题。

“历史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这些英雄的事迹应当被永久铭记。作为电影电视行业的从业者,我们的责任是制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让更多观众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王立君说。

《渡江!渡江!》等作品的成功,不仅让王立君在影视界站稳了脚跟,更加深了他制作有深度、有内涵影视作品的决心,他也因此被誉为“传递正能量的主旋律导演”。


多元探索,情系社会

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和创作思路的拓展,王立君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更包含着对人间真情的热切呼唤。

2013年,王立君成立了浙江影视传媒集团炳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自己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年4月,他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山子的一家》以“关注残障儿童群体,展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的宏大主题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上受到好评,并于2019年获得中国·秦皇岛首届残障儿童电影周最佳男配角奖。期间,他还担任了中国梦系列微电影《传播希望》的导演和制片人,这部取材于侯振国爱心团队捐献骨髓的微电影,在河北省文明办主办的“善行河北”主题微电影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王立君在第10屆澳门国际电影节上


“电影《大海与天使》是我最刻骨铭心的作品。”作为这部影片的制片人,王立君告诉记者,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更真切地了解盲童群体的世界,呼吁全社会用爱呵护每一个生命。这部被王立君视为代表作的电影,由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山东电影制片厂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讲述了海军上尉唐岩与盲校音乐教师乔娅在解救、帮助和教育被拐卖的盲童如光期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青岛盲童学校学生本色出演,真实还原了盲童的生活状态。影片公映后,先后入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八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在第二届中国佳木斯残障儿童电影论坛上斩获“最佳男主角”和第16届平壤国际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并入围了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几乎从创业开始,获奖就成了王立君的常态,是业内公认的获奖专业户。2018年制作的取材于2016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辽宁省盖州市梁屯镇旺兴仁村女孩迟凯琳和生父继母的真实故事,展现迟凯琳一家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电影《向爱而生》,不但获得了辽宁省第15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还在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首届抚远少数民族青少年电影周、第16届平壤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上被重点推介;2019年制作的电影《梅岭之恋》则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赣南农村青年红梅、莲梅和德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影片获得了第52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19年,王立君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五百年•王者兴》《沐浴文化》和彝族哭嫁歌《惹达》还获得第52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金奖、音乐电视单元金奖。

“我制作的影视作品,都是对时代和生活的深情记录。”王立君告诉记者。


不忘初心,全面发展

“影视艺术制作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我愿在不同领域持续探索,为观众带来更多触动心灵的作品 。”近年来,王立君不仅继续在影视制片领域深耕细作,制作推出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还开始涉足其他艺术领域,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追求。

建党百年之际,他执导的献礼歌曲《在一起/Together》,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中共通化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摄制,陈思霓、杨沛宜、林妙可、颜丙沂等众多歌手演唱;与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桓仁县委县政府合作的建党百年献礼诗电影《礼赞共产党》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2021年,他担任制片人制作电影《宝典传》,讲述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山东潍县李家营村李氏家族第十世主李毓秀撰写李氏家训(即《弟子规》)的故事,以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王立君在中国 •秦皇岛首届残障儿童电影周上领奖


2022年,王立君担任中国首届红色文化春晚执行导演,传承红色文化。2023年,制作歌颂中国晚清时期名将聂士成将军的广播散文《摩天岭抒怀》上线,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同年,他担任制片人和导演的科教电影《脑部杀手——阿尔茨海默病》完成制作送审。该片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位顶级神经科专家就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治疗等各环节进行了系统讲解,并在第18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组织了多场医患交流观影活动,得到观众的肯定,体现了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王立君执笔的《马仁兴赋》在“2024新春华人诗歌大展赛”全球参赛作品中斩获一等奖,这篇赋以激昂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缅怀了革命先烈马仁兴的丰功伟绩,展现了王立君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2024年,他参加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编剧和制片人身份参与电影《中国创业者》启动仪式,拓展创作边界。同年担任杭州艾维娜艺术总监,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融入到新的领域。

“我制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生活、人性、社会的思考结晶,我不仅看重艺术价值,更关注作品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希望能通过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和生命的启示。”从青年医者到影视名人,王立君20多年的人生求索,有眼泪更有欢歌。他制作的作品涵盖历史战争、儿童、励志、文化等多个领域。在一次次制作实践中,他为社会奉献了优秀的作品,也在攻坚克难中书写着风华岁月,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自我。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