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春秋写沂蒙 ——刘兆强的书法传承之路

2025-05-09

03.jpg


文/明贵栋


在蒙山沂水间,一位青年书法家正以笔墨为舟楫,在千年文脉中探寻当代书法的精神坐标。刘兆强,字福泰,1989年生于山东临沂刘南宅书香世家,作为明代鸿儒刘彦成第十七代孙,他既承载着六百年家族文脉,又以“方圆兼融、气韵生动”的独家行楷,在泰山石刻研究、文旅融合领域开辟出新天地。   


01.jpg


砚池映照六百年文脉   

刘氏家族“诗书传家”的祖训,为刘兆强铺就了独特的艺术底色。幼时在家族祠堂初见欧阳询碑帖,七岁执笔临摹《九成宫醴泉铭》,宣纸上每一道“险劲瘦硬”的笔锋,都与院落中明代先祖留下的“忠孝耕读”石刻遥相呼应。及至少年,他溯流而上研习二王法帖,在《兰亭序》的飘逸与《中秋帖》的奔放间捕捉晋人风骨,家族珍藏的十二卷清代《刘氏书谱》更成为他破译传统笔法的密钥。   


02.jpg


熔古铸今自成气象

经二十余载淬炼,刘兆强终将欧体的严整法度与二王的潇洒意趣熔于一炉。其行楷作品《蒙山赋》中,既有“点如坠石”的欧体筋骨,又见“横若千里阵云”的王氏气象,字间牵丝映带处尤显独创性——以石刻的苍劲质感融入纸帛,使水墨线条产生金石铿锵之韵。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其作品:“在规矩与自由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如太极阴阳,方圆相生。”   


04.jpg


文旅融合中的守正创新

作为蒙山沂水国家旅游景区常驻书法家,刘兆强在中和花都打造了一座“流动的书法博物馆”。他设计的“四季书廊”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意境转化为立体景观,游客可沿篆隶行草演变之路,在沉浸式空间中体验笔锋与山水的对话。其独创的“地书表演”更成景区文化名片:以特制巨笔蘸取沂河水,在花岗岩地面书写丈余大字,墨迹随日照渐隐的设计,暗合《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与自然共生的哲学。   


05.jpg


金石考据与收藏鉴真

身为中华泰山石刻与书画研究会最年轻的会员,刘兆强深度参与泰山无字碑拓片保护工程,提出“三维墨拓”技术方案,使风化严重的北齐刻经重现锋芒。作为收藏家,他耗时八年集齐清代临沂籍进士殿试墨卷,其中刘墉族侄刘书之的“馆阁体”答卷,为其研究科举书法提供了珍贵范本。   

在沂河畔的工作室里,刘兆强常于晨曦中展卷临帖,案头镇纸正是先祖刘彦成用过的云纹端砚。当问及传统书法的当代价值,这位青年书法家以笔蘸墨,在素笺上写下八字:“古墨新研,字里千秋”。纸上游走的,不仅是墨色,更是一个世家跨越时空的文化坚守。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