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庆:以漆文化分享中华文化之美

2024-03-13


中国漆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独具特色的积极作用。刘国庆说:“我之所以成立华夏漆器博物馆,并不是想用来盈利,而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40125213059.png


华夏漆器博物馆馆长刘国庆


文/王梅芳


    2023年10月10日,辽宁沈阳。由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华夏漆器博物馆承办的2023年度漆器珐琅器专委会学术活动在沈阳举行,华夏漆器博物馆馆长刘国庆在会上做了《我的漆器收藏经历和心得》专题讲座。来自北京、杭州、承德、沈阳等城市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漆器文化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与研究,并对刘国庆珍藏的数百件漆器精品进行观摩,给予了高度评价。


积漆成馆 公益社会


     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成立,以漆器、珐琅器专项研究和鉴定、保护、发展、修复与展示为主要工作。这次全国文博系统的学术会议在沈阳华夏漆器博物馆举行,足见沈阳漆器收藏在全国的位置,足见馆长刘国庆在漆器收藏界的影响力。

    2018年7月26日,经过三年的筹备建设,总建筑面积7398平方米的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暨华夏漆器博物馆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开馆了,59岁的刘国庆出任华夏漆器博物馆馆长,同时被沈北新区政府聘为中国锡伯族博物馆第一任馆长。

    华夏漆器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漆器博物馆,馆藏的400余件漆器,是刘国庆从民间、拍卖行、国内外藏家处收集而来。漆器年代跨越八个朝代,主要集中在宋、明、清时期。对东北人来说,漆器还比较陌生,消息一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刘国庆亲自担任讲解员,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对每一件漆器的来历、工艺、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博物馆的知识是以实物呈现的,听了刘国庆的讲解再看看实物,就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让参观者感到耳目一新。采访中,刘国庆告诉记者,华夏漆器博物馆以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传播为己任,通过举办专题文化艺术品巡展、文物讲座研讨等活动,把博物馆办成民族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教育辅导基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断完善博物馆文化品质和品位,做好文创品牌,提升服务功能,致力弘扬锡伯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漆文化,博物馆现已成为沈北新区的文化名片。”

据介绍,华夏漆器博物馆成立后,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展览、讲座等文化传播工作,刘国庆不但成了沈阳文化名人,还一下子跻身中国漆文化专家行列,一次次被全国文博单位邀请,前往讲授漆器文化。仅2023年3月以来,他先后应邀去内蒙古阿拉善等16个城市做专题讲座。



换49页照片。刘国庆在会上发言。.jpg


刘国庆在会上发言


初遇夹纻 一眼千年


    其实,刘国庆接触漆器,始于1999年的一天,因为他对文物有些见解,一个北京朋友请他去看一尊佛造像,刘国庆下大力气上手一搬,却轻轻地就把佛造像提起来了,这让见惯了石质佛像的刘国庆大为震惊。朋友告诉他,这是夹纻工艺的漆器,叫夹纻漆像。

     夹纻是什么?刘国庆第一次听到和见到。他的朋友介绍说,这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以泥塑成胎,所塑的器形干固后,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利用漆的粘性在麻布上刷漆,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制出与泥胎一样的形象,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当纻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干固,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最后把泥形土胎挖出,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刘国庆一下子被夹纻漆像这门精妙的工艺技术吸引住了,他开始去了解关于漆器的各种知识和发展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的一件朱漆碗,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千年历史。这足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

    通过学习刘国庆知道,今日中国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漆器工艺有福州脱胎漆器、厦门髹金漆丝漆器、广东晕金漆器、扬州螺钿漆器、稷山螺钿漆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成都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红漆器、台湾南投县黑髹漆器等等。

    漆器不是单一的工艺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是方方面面的,衣服、饮食、航天,甚至文化。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漆文化,就没有世界的油画史。刘国庆深深地被漆文化所吸引,开始了对漆器的收藏与深入研究。2003年,中央电视台收藏频道来到沈阳对刘国庆漆器收藏和研究成果做了专题报道。央视的覆盖面大,不但让承载着千年文明历史的漆器文物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也让刘国庆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华夏漆器博物馆成立后,刘国庆的影响力更大了。



不断学习 以文化人


    中国漆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历经风雨浩荡向前,饱经沧桑又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刘国庆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了解过去,并创造新的历史。而做到这些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刘国庆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学习知识不只限于书本,而是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为了提升自己,2004年至2012年,刘国庆走进清华大学,成为文化创意研修生,开始从理论上深入学习漆文化。他一边学习,一边收藏漆器。在清华大学,他接触到时任中央工艺美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乔教授是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他的漆画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得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漆画之父”。乔十光对刘国庆的影响非常大,他渊博的学识和高贵的品格,不但扩大了刘国庆对漆器的认知,认识了世界漆文化的全貌,也开阔了刘国庆的艺术视野和收藏界面。

    此后,刘国庆多次去日本游学,研究、收藏日本的漆器,为此花掉了大部分钱财。他的亲戚朋友对此很不理解,当面就说,“国庆你赚完钱就去收破烂儿,你怎么想的?”刘国庆听后尴尬的笑了。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些漆器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里。


微信图片_20240125213059.jpg

   

(刘国庆向记者介绍藏品)


“生漆光辉夺人眼,试点一点倾人城”,这是古人赞美生漆的诗句。据史料记载,中国是漆树的原产地,生漆历史上曾被广泛运用,早在尧舜时期,黑色漆器就用作食器了。唐代以后,日用器具,甚至乐器、兵器,几乎无物不漆了,漆器与丝绸、瓷器一道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对漆文化的学习和追索中,刘国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从来不觉得自己老了。

    2023年8月25日,刘国庆在西安生漆所参加了国家二级漆艺师的考试。漆艺师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遵循整体性、等级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五大原则。在此之前,刘国庆在西安生漆所参加了为期16天的学习,实践操作是到秦岭采生漆。秦岭地广人稀,长着野生漆树,割漆一般要先在漆树上用篾条或葛藤绑上梯子,方便踩脚动刀割漆,也方便收漆。割漆是“百里千刀一斤漆”,这一过程不但让刘国庆体会到割漆的不易,更感受到了中国漆文化的精深与精妙。



大佛.jpg

   

(刘国庆藏品:7世纪初 唐代干漆夹竺   高 96.5cm 宽 68.6cm )


“华夏漆器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存漆器的地方,更是我们传播漆器知识的重要载体。”刘国庆说,中国漆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独具特色的积极作用,“我之所以成立华夏漆器博物馆,并不是想用来盈利,而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主人公简介


刘国庆,1959年生于沈阳,从空军部队转业后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共青团沈阳市委工作。1993年下海创办沈阳华夏珠宝行,2004年- 2016年任北京嘉比德文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阳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现任辽宁鑫奉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弘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华夏漆器博物馆馆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