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找准IP定位,通过革新媒介产业和创新传播策略,为边疆城市突破地缘局限、激活文化资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式。
文/ 张恒军 贺梦星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交织的传播图景中,中国边疆城市的国际形象建构正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作为中国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交融的枢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 “红河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历史人文和自然风物,成功建构了独特的区域形象IP,被《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4)》评为“城市(区)国际传播示范案例”,成为边疆城市国际传播的新样本。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找准IP定位,通过革新媒介产业和创新传播策略,为边疆城市突破地缘局限、激活文化资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式。
一、找准IP定位,打造特色区域品牌
在文旅融合与品牌化发展的浪潮中,找准特色、讲好故事已成为地方发展的关键。红河州巧妙挖掘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区位优势以及自然风光走出了一条充满本土特色的区域IP形象打造之路,讲好红河故事,展示红河形象,加速推进“红河”成为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其一,深挖文化资源,打造“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大IP。红河州以《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引,从全面塑造红河旅游品牌形象、突显红河旅游在云南旅游的特殊地位出发,打响“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大IP,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突出云南旅游新方向、新增长极和新增量,打造一个别具风情和特色的滇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此外,在“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大IP的基础上,继续深挖红河州历史文化资源,贴近现实生活,倾听民众需要,打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红河一个最云南的地方”文旅品牌,持续叫响“红河最云南”新IP。
2024年11月26日,2024年中越(红河)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在红河州河口县举行
其二,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中越跨境合作区”IP。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红河州依托其毗邻越南、坐拥河口、金水河、勐康三大国家级口岸的跨境枢纽优势,以及中老铁路、昆河高速、跨境铁路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创新打造“中越跨境合作区”IP。红河州通过构建“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通缅老”的开放格局,推动跨境物流、贸易、产业协同发展。依托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智慧口岸建设,提升中越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拓展南亚东南亚全货运航线,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此外,红河州深化与越南在跨境劳务、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边疆发展示范带建设,打造跨境合作先行区。
其三,牵手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文旅”IP。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红河州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积淀,积极探索“体育+旅游”创新发展路径。依托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以及体育传统,红河州着力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跨界联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自2023年起,红河州精心打造一系列特色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其中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跨越边境,展现独特区位优势;元阳哈尼梯田越野赛、屏边大围山原始森林越野赛将自然景观与竞技运动巧妙融合;石屏异龙湖环湖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则串联生态与运动体验。这些赛事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更构建起体育与文旅产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2023年,红河州共有12个项目入选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及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名录,为“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元阳梯田航拍鸟瞰图
二、革新媒介产业,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媒介产业的创新升级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路径。红河州以媒介产业革新为抓手,开创了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实践范式。一方面通过融媒体平台建设突破媒介形态壁垒,整合智能化技术实现媒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配置;另一方面依托全媒体矩阵构建形成内外联动的精准传播体系,有效拓展国际话语空间。
其一,通过建设融媒体传播平台,提高国际传播效率。在国际传播领域,融媒体平台能够打通各类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流程,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红河州以智能化技术为驱动,投资近2000万元搭建融媒生产平台,该平台秉持“共享融通、移动优先”理念,聚焦智能化应用场景,实现媒体资源的跨形态整合与全业务流程再造。在数据服务方面,平台集成覆盖182个国家和地区、42个语种的全球媒体资源库,具有主流社交平台与国际媒体的数据抓取、分析能力。其核心功能包括基于算法模型的网络热点智能推荐、指定媒体账号内容的定向采集,以及多语种实时在线转译系统。此外,通过关键词组合检索技术,可在限定时间、地域和媒体范围内精准抓取新闻数据,为传播策略制定、舆情动态监测及传播效果评估提供全维度数据支撑。依托该平台,红河州构建起“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科学评价、有效应用”的现代化传播业务体系。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形态壁垒,实现了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反馈的全流程优化,为边疆地区提升国际传播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范本。
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
其二,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精准传播。媒介产业的革新还体现在打通传播链条,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上。红河州采用“内外协同”的立体化传播策略,对内整合多元媒体资源,依托中国红河旅游网、“红河文旅”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矩阵,联动人民网、中国网、云报文旅传媒等权威媒体,构建“新媒体+常规媒体”融合传播格局。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样化形式,持续精准开展文旅品牌宣传推介,形成多层次、高频次的传播态势。对外传播层面,红河州依托融媒体云南省国传中心红河分中心,在Facebook、X等海外平台开设8个多语种传播账号,以越南为核心目标市场,通过中英、中越双语内容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故事。这种“内聚合力、外拓声场”的传播模式,既强化了本土文化符号的国内认同,又通过多语种、多平台的国际传播矩阵,立体化展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
三、创新传播策略,放大国际传播声量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环境中,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对于塑造区域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格局,红河州一方面充分调动自身资源,通过主动与各种国际活动接轨,积极参与公共叙事,提升国际能见度。另一方面,将科学技术融入文化传播中,提升传播效率,放大国际传播效果。
其一,通过国际节展联动,提升国际曝光度。红河州通过联动各种国际活动,将区域叙事深度融入文化、经济、体育等国际议题中,有效提升了国际曝光度和能见度。2024年全年,红河州均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拥抱世界,成功举办中越跨国春晚暨边民大联欢、国际青年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及参访等交流活动;策划推出“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见证中非友谊”选题,有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1000万,向世界展示了中非友谊的力量与魅力。组织中国——东盟“Z世代”14国青年代表参访,来自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7个东盟国家的使节、网络达人及留学生代表走进建水县,深入体验中国传统工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了红河州的国际知名度。此外,还举办了“红河节——红河流域中越合作周”活动,通过政府合作、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方面多领域深度互动,促进了中越两国友谊与合作,推动了红河流域共同繁荣发展。
红河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暨2024年“民族团结活动月”活动现场
其二,通过数字化赋能,放大国际传播效果。伴随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科技赋能国际传播已成为中国城市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红河州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上的运用,不仅做到会用、能用,而且做到用好、用妙。例如,建水紫陶数字赋能中心积极运用AI数字人技术,为紫陶文化的传播开辟新路径。借助AI能够在快速筛选、整合素材,并生成内容丰富的短视频的同时,还能合成紫陶制作的虚拟场景,让观众仿佛亲临制作现场。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短视频号的运营效率,还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建水紫陶这一古老技艺走进了千家万户。此外,红河州在文旅宣传中积极融入“互联网+”创新理念。以“马缨花舞蹈挑战赛”为例,该活动通过全网发起迅速吸引国内外受众关注,随后顺势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马缨花舞蹈巅峰赛,推动《马缨花》相关内容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这一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传播,更向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延伸。截至2024年底,活动累计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全网浏览量突破3.5亿次,点赞量超7000万次。数据表明,该传播模式有效激活了红河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表达,显著提升了区域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总之,红河州通过找准IP定位,革新融媒体产业,创新国际传播策略,形成了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区域形象建构路径,为边疆城市突破地缘局限、激活文化资源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展望未来,红河州可进一步深化IP内涵,拓展与更多国际文化、经济、体育活动的合作,持续挖掘数字技术在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加强与国际受众的情感联结。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契机,推动区域形象IP在更广泛领域的传播与发展。红河州的实践表明,边疆城市能够通过创新传播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独特声音,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边疆城市国际形象建构提供了示范样本,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张恒军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