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贵栋
在中国当代美术界,陈玉林的名字始终与"家国情怀"和"艺术担当"紧密相连。这位生于1963年的山西曲沃人,以画笔为剑,以宣纸为战场,在四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既描绘过太行山麓的苍茫雄浑,也勾勒过万里海疆的壮阔波澜,更用丹青妙笔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师、海军专业画家,陈玉林用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诠释着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
古晋都城走出的艺术赤子
在山西南部曲沃的丘岭沟壑间,少年陈玉林最早的艺术启蒙来自窗棂上的剪纸和庙宇墙壁上的彩绘。这片孕育了《诗经·唐风》的土地,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他的艺术灵性。1980年代考入北京“首都师范学院”美术系后,他系统的研习了中国画传统技法和美学理论,在艺术的海洋里,吸取丰富的营养。那些行云流水的线描和富丽堂皇的设色,奠定了他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深刻认知。
八十年代初的军旅生涯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营区周围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村庄,他经常在工作之余,走乡串村采风写生,创作了大批具有西域特色的作品,2000年调入海军工作以后,陈玉林创作了许多军事题材的作品。他创作的《惠风》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画面中礁石与人物刚柔并济的结合,既展现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力,又赋予了现代审美维度。这幅作品的成功,标志着他完成了从学院派画家到主题性创作的转型。
时代画卷的记忆
他创作的《太行系列》将写意山水与红色主题巧妙结合,层峦叠嶂间若隐若现的八路军指挥部遗址,既是对革命圣地的礼赞,也是对山水画当代转型的探索。2014年荣获"国际和平艺术家作品展"金画笔银奖的《丝路驼铃》,则以敦煌壁画为灵感,用矿物颜料与水墨交融的手法,再现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这幅作品后被有关部门选为外事礼品,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名片。
文化使者的水墨外交
作为"和平之旅"中外美术交流活动的常客,陈玉林的艺术足迹遍布名城古居。"北京意象"系列采风,他与国际艺术家们穿行胡同四合院,用水墨记录老北京的生活图景,多件作品被有关单位收藏。
在清华大学美院高研班的课堂上,陈玉林将写生与创作紧密结合纳入教学体系,强调"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指导学生们如何练就现场写生与主题创作的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守正创新的艺术求索
陈玉林的艺术语言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其山水画既有北派山水的雄强壮美,又融入西画的光影层次,《太岳秋韵》系列中,泼墨与积色并用的技法,让千年古松在晨曦暮霭中焕发新的生机。军旅题材创作更是突破常规,以抽象水墨表现官兵的精神世界,流动的墨韵间隐约可见钢铁轮廓,呈现出一种军事主题的意象表达新范式。
在艺术实践中,他总结的"力不到笔乏,神不到境空"概念引发学界热议。
丹青不负赤子心
从黄土高塬的窑洞炊烟到深蓝国土的潮涌浪涛,从学院讲堂的墨香氤氲到国际展场的艺术交锋,陈玉林用半世光阴践行着艺术家的文化使命。他的作品既留存着华夏文明的精神密码,又跳动着新时代的强劲脉搏。这份坚守与开拓,或许正是中国水墨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栏目责任编辑:明贵栋)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