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文化》 明贵栋
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盆地腹地,成都——这座以“天府之国”闻名的城市,正以“文旅为脉、科技为翼、烟火为魂”的立体图景,向世界展现一座千年古都的现代蜕变。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智慧到全球科创榜单的亮眼排名,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到沸腾的火锅与市井茶馆,成都以“包容、创新、生活”为底色,书写着古今交融的现代化城市篇章。2024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同比增长5.7%,常住人口突破2147万,城镇化率达80.8%,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
文旅:千年文脉与现代体验的交响乐章
成都的文旅资源如同一部立体史书,既有世界遗产的厚重,也有现代文旅新场景的活力,构建起“历史可触摸、未来可感知”的文旅生态。
都江堰景区:千年水利工程的“活态史诗”。作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患化为“天府之粮仓”的灌溉之源。景区内,安澜索桥横跨江面,秦堰楼俯瞰千年工程,游客可在此感受“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2024年,景区推出“夜游都江堰”灯光秀,以光影艺术重现李冰父子治水的历史场景,让古老工程焕发新生。游客评价:“站在安澜索桥上,看着灯光映照的江水,仿佛能听到2000年前的潺潺水声。”
武侯祠:三国文化的“精神地标”。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武侯祠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享有“三国圣地”美誉。2025年,武侯祠启动“三国文化数字展”,通过AR技术还原赤壁之战、空城计等历史场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一位游客在体验后表示:“戴上AR眼镜,仿佛能看到诸葛亮在草庐中运筹帷幄,这种沉浸感太震撼了!”
杜甫草堂:诗与古蜀的文明回响。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如今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草堂内,茅屋、竹林与诗碑再现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2024年,草堂博物馆推出“诗圣文化季”,游客可参与古诗词吟诵、书法临摹等活动,感受“诗与远方”的交融。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萌动世界的“国宝”IP。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2024年新增“熊猫剧场”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化身“熊猫保育员”,参与大熊猫日常护理。基地内,“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人形机器人与熊猫互动,成为科技与自然的“奇妙组合”。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抱着熊猫幼崽拍照,再和机器人‘保育员’聊天,这种体验太成都了!”
东郊记忆:工业风与数字创意的碰撞。老厂房改造的东郊记忆,以工业风艺术装置、livehouse演出与文创市集吸引年轻人。2025年,这里将举办“元宇宙音乐节”,游客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演唱会现场,感受“科技+艺术”的无限可能。
国际非遗博览园:活态传承的非遗盛宴。通过蜀绣工坊、川剧变脸剧场、郫县豆瓣酿造体验等互动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非遗作品。2024年,博览园举办“非遗全球论坛”,吸引来自30个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推动蜀绣与苏绣、意大利皮具制作等技艺的跨界对话。
文旅消费创新:激活市场活力的“组合拳”
成都以“文旅+消费”模式激活市场。2025年春节期间,成都推出“活力成都年 万千气象新”主题活动,涵盖武侯祠大庙会、金沙太阳神鸟节等12大场景,结合国有A级景区免费门票、酒店住宿优惠等政策,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年味成都”。据统计,春节假期全市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夜游锦江”项目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成为全国“夜经济”标杆案例。
景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成都的景区资源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成为游客深度体验“天府之国”的窗口。
自然景观与生态体验: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道法自然与水利奇迹的融合
青城山前山道观林立,后山原始森林与溪流瀑布吸引徒步爱好者;都江堰景区则通过水利工程与玉垒山、二王庙等景点,展现“天府之源”的生态与文化价值。
西岭雪山:四季皆美的生态秘境。以“窗含西岭千秋雪”闻名,冬季滑雪、夏季避暑成为其核心卖点。2024年,景区新增“云端步道”,游客可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感受“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宽窄巷子:老成都与新时尚的碰撞。由三条清代古街构成,青黛砖瓦与四合院群落展现老成都风貌。2025年,宽窄巷子推出“非遗市集”,游客可体验糖画、剪纸等。
科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
成都的科技创新实力正以“加速度”崛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成都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23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升至第8位,成为西部创新高地。
成都科创生态岛:创新要素的“超级枢纽”。位于兴隆湖畔的科创岛,链接着35个重大创新平台和27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涵盖金融、中试、孵化等全链条服务。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硅立方”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支撑着地震波大模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科研任务,2024年已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算力服务。
天府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碳中和领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规划建设跨尺度矢量光场、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级大科学装置。2025年,成都计划启动“量子计算创新中心”,布局未来十年科技竞争新赛道。
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成都通过“先确权、后转化”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31.26亿元,同比增长27.9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5万家,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9家。例如,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天行者一号”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应用。2025年,成都将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区域协同与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创合作深化,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与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同构成核心力量。成都还获批建设国家首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中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跨国合作。2024年,成都与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在绿色能源、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餐饮文化:舌尖上的成都
成都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川菜的麻辣鲜香征服了全球食客。
火锅与串串香:成都的麻辣江湖。成都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如小龙坎、大龙燚等品牌已走向世界。串串香则是更具市井气息的美食,代表品牌“马路边边”深受年轻人喜爱。
川菜经典: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与水煮鱼。川菜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陈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回锅肉等经典菜品让无数食客回味无穷。
小吃天堂:锦里与建设路的美食之旅。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蛋烘糕、糖油果子……成都的小吃种类繁多,建设路小吃街更是夜宵爱好者的天堂。
茶文化:慢生活的代表。成都人爱喝茶,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已有百年历史,一杯盖碗茶,一盘瓜子,便是成都人悠闲生活的写照。
宜居宜业的幸福之都
成都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公园城市”建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成都正在打造“公园城市”,天府绿道体系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环城生态公园、青龙湖湿地等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交通便利: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使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双机场”城市,地铁运营里程超500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让出行更加高效。
夜经济与时尚之都。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是成都的时尚中心,夜晚的九眼桥酒吧街、339电视塔夜市等让成都的夜生活丰富多彩。
包容与开放的城市精神。 成都人热情好客,城市文化包容多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定居。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成为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成都,这座兼具古老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无论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还是科技产业的蓬勃崛起,亦或是令人垂涎的美食和宜居的城市环境,成都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未来,这座“天府之国”将继续闪耀,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