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民族复兴路径,也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范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化内涵涵盖民族国家建构、物质生产变革及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和平发展视野、系统协调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中国现代化三重期待:提供发展范式、重构全球话语体系、推动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注入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终结西方中心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推进全球视野、人民中心思想、文明互鉴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立足本土的创新范式,既为发展中国家开辟新路径,也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展现世界历史意义与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家
韩 玥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引言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世界历史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从多方面汲取智慧和方法,为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示。从世界历史理论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既是理论深化的需要,也是实践路径探索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民族复兴的路径,更是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实践升华。通过方法论层面的创新与全球责任的担当,中国正为人类现代化探索提供兼具普遍价值与本土智慧的方案。
1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关联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概念,源于民族竞争中对美好生活的参照与追赶。马克思揭示现代化的时空双重性,时间上指向西方工业化进程,空间上伴随资本全球扩张。马克思认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1];现实中的中国为解答世界历史难题历经多元化探索,突破农民革命局限,开创中国特色道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新范式。
1.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现代化内涵
马克思虽未直接使用“现代化”概念,但其理论体系对现代化问题有深邃洞见,可凝练为三大维度。其一,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历史与民族国家建构相统一。各民族主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而非民族国家孤立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一方面,殖民扩张将东方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如明治维新正是日本对西方冲击的回应。现代化既是世界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民族国家重塑自身主体性的过程。第二维度,现代化以物质生产的革命性变革为根基。世界历史“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2],资产阶级通过革新生产工具与构建高效交通网络,创造出超越历史总和的物质财富。生产力变革不仅体现为机械化大生产替代传统手工业,更深层次地重构了社会生产关系与自然互动模式。马克思曾深刻揭示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文明范式的叙事框架,强调各类文明体可依据自身生产条件探索独特发展路径。第三维度,现代化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在催生空前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导致劳动者被异化为机械化生产体系的附庸。由于历史本身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实现真正的现代化需突破资本主导的发展范式,构建以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原则的新型社会形态。
1.2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之问的创新发展范式,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和平发展的全球视野、系统协调的发展理念、普惠共享的价值追求。这一现代化路径既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的传统逻辑,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模式,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和平发展为底色。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3],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又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发展理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系统思维与辩证智慧。通过新发展理念,构建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推动各个子系统补齐短板弱项和跨越升级”[4],既注重“量”的合理增长,更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在价值取向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以14亿人口规模为实践场域,探索出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性”[5],实现“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动态平衡,既避免了马太效应,又突破了福利国家的财政困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表明,现代化既可以是百花齐放的文明形态,也能够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消解零和博弈,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失衡,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
1.3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联系
马克思基于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长期观察,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重期待。其一,传统帝国将在内外压力冲击下走向解体。马克思看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变革,提出“中华共和国”[6]的文明转型目标,并指出这场变革虽具不确定性,却承载着实现自由平等的现代性诉求。其二,强调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认为单纯改朝换代的暴力革命难以实现真正转型,西方殖民入侵使“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1],却为席卷中国的革命洪流开闸。其三,批判殖民化带来的畸形现代化。列强通过鸦片贸易与不平等条约强行嵌入的工业体系,虽扭曲本土社会结构,却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觉醒,催生了从“夷务”探索到制度革新的现代化诉求,最终需要先进政治力量引领才能实现文明重构,“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1],方能助力中华民族肩负起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推进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独立自主道路提供实践范式,以自身成功经验打破对西方模式的路径依赖。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重构现代化内涵,将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注入全球话语体系,终结西方文明中心论。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创新实践,正推动形成多元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全新可能。
2.1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范式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中传统意义上现代化的发展路径”[7],以文明型崛起重构全球发展范式,其道路创新实现了对西方工业文明逻辑的双重超越。现代化新范式既非外力强加的被动应激式反应,亦非传统自然演化的线性延续,而是在文明主体性觉醒中完成的范式转换。当西方现代化陷入资本逻辑的自我循环时,中国式现代化却在共同富裕中,激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想象力,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重构了文明共生的哲学基础。立足自身文明根脉的现代化实践,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越依附理论的自主发展蓝本,更在全球文明谱系中开辟了新的增长极。中国式现代化以“并联式”发展突破工业化序列的线性迷思,以整体性治理超越资本-国家二元对立,以文明型政党的自我革命保障现代化的历史纵深。中国方案将五千年文明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注入新的可能性,昭示着超越单一现代化叙事的文明复兴之路。
2.2中国式现代化重构全球现代化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通过文明互鉴提升影响力,融汇全球优质话语资源,是我国在世界变局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战略抉择,“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重心继续转移所推动着的话语融合的实践趋势”[8]。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文明互鉴理念打破文明冲突魔咒,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型文明秩序。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实践平台,促进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启迪,终结了非此即彼的文明对抗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突破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垄断,将现代化与本土价值传统有机融合,创造性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种超越不是对现代性价值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将民主、自由等现代价值注入新的文明内涵,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价值坐标,开创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可能性。
2.3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叙事与文明叙事的有机贯通”[9],以实践维度重塑文明认知,突破抽象文化范式。文明创新绝非单纯文化命题,而是融合政治经济变革的综合性实践。中国共产党将文明重构锚定于现代化物质基础,正如新民主主义文化扎根于经济基础,避免陷入空泛文化演绎。这种物质与精神协同演进路径,既催生独特文明形态,又彰显人民中心价值,突破资本逻辑桎梏,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释放生命力。中国倡导破除西方中心叙事,深化文明对话,共绘人类文明多元图景。各国现代化探索若脱离本土文化根基,终将沦为模式复制而失去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既深植中华文明沃土,又保持开放胸襟,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包容共生。这种既立足本土又拥抱世界的文明观,不仅为各国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更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彰显文明创新的时代价值。
3世界历史理论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的解放和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10],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导向,又深化文明对话替代对立冲突,更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协同。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多维协同理念既融合传统哲学智慧中“万物并育”的整体观,又深植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根基,为构建现代文明新形态贡献路径创新。
3.1以全球视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深邃的全球化视野开辟发展路径,既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结晶,也是重塑全球化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在吸收先进技术和治理经验的同时,更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能。面对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创新提出三大倡议:以发展倡议破解南北差距、以安全倡议消弭传统安全威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叙事,构建起涵盖经济、安全、文化三维度的全球化治理新框架。和合共生的现代化方案,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中国正在通过“双循环”战略实现内外联动,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创新实践推动全球化向普惠均衡方向演进,既为动荡中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文明形态革新,在重建全球信任体系中书写现代化的东方答卷。
3.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利益镌刻于现代化事业的旗帜之上。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初心使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凝聚全民共识、团结各阶层力量,党将自身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为现代化进程锚定正确方向,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符合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道路稳步前行。从农村改革的破冰探索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到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亿万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施策破解贫困难题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群众权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回应人民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正是依靠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全新境界,在时代变革中筑牢根基、行稳致远。
3.3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对抗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对抗,开辟人类发展新路径。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中国主张突破单线进化论窠臼,尊重文明多样性,支持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通过平等对话与开放包容,中国推动不同文明从对立竞争转向互学共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消解隔阂冲突。文明互鉴的本质是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中国既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又以“和合共生”理念贡献东方智慧,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发展范式摒弃了文化沙文主义的傲慢,将民族文化置于人类文明的宏大格局中淬炼升华,通过互嵌式文化格局推动各国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唯有超越文明对抗的窠臼,才能凝聚起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强大合力,让多样文明在对话中绽放时代光彩。
3.4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建起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提升置于同等战略高度。经济领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做大总量又优化结构,既激活市场又守住底线,在构建双循环体系中实现质效双升,为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社会建设突出民生导向,以共治共享理念创新基层治理,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领域精准施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老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这种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上,更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在城乡融合、区域协同中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当经济转型激发社会活力、民生改善夯实稳定根基、生态保护提供永续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便能在平衡与充分的发展中,书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答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603+608+612+6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541.
[3]朱雪微.中国式现代化:在破解21世纪人类文明困境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J].东南学术,2025(01):21.
[4]战炤磊.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24(11):11.
[5]李科.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5(01):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5.
[7]杜清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02):39.
[8]韩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证成[J].中州学刊,2025(02):11.
[9]徐坤,胡大平.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9):52.
[10]胡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J].求索,2024(06):31.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