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新商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的对策研究

2025-07-03

摘要: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天津武清积极打造“新商圈”,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深入剖析武清“新商圈”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成果,同时揭示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基于此,从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明确商圈发展定位以及促进商圈间差异化互补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武清“新商圈”建设的路径,旨在为武清“新商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其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武清“新商圈”;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王东旭

(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党校 天津 30170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1]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肩负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使命。武清区作为天津的重要区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打造“新商圈”,致力于成为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点。

武清“新商圈”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够有效促进消费升级,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2]通过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入驻,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此外,“新商圈”的建设还有助于提升武清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武清“新商圈”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武清“新商圈”,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消费者进行交流,深入了解“新商圈”建设的现状、问题及需求,并从多维度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为武清“新商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武清区“新商圈”建设的现状

1.1武清区“新商圈”建设的发展定位

2023年以来,武清瞄准京津冀时尚客群、新型产业人群、本地客群三类重要客群,以引流为关键,以消费为核心,完成《武清新商圈发展规划(2023—2030)》编制,明确了“尚武清、购国际——千年运河不夜城、国际潮购体验地”的整体定位。该定位高度融合了武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发展需求,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特色、融合多元消费业态的综合型商圈。

从国际化视角来看,武清“新商圈”致力于引入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的商业运营模式,提升商圈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时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前来购物、休闲、娱乐,使“新商圈”成为展示国际时尚潮流和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例如,佛罗伦萨小镇作为我国首座意大利风格的名品奥特莱斯,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拥有300多家全球名品店,突出“海外品牌直营+低价折扣”特色,自2011年开业以来,累计吸引了数千万消费者前来购物,极大地提升了武清“新商圈”的国际化形象。

从区域化角度来看,武清“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争当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为武清带来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发展机遇。当前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已达1.1亿,GDP突破十万亿元,消费客群基数大、规模稳定、消费能力强,2022年度旅游总收入占全国30%以上,文旅消费客单价是全国1.6倍,有充分的消费空间可挖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武清以新商圈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对京津冀庞大消费市场的吸附,全力打造京津消费魅力体验高地和休闲消费枢纽,进而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融合武清运河文化方面,“新商圈”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将运河文化元素融入商圈的建筑设计、景观打造以及商业活动中。通过打造运河主题的文化街区、举办运河文化节等活动,让消费者在购物休闲的同时,领略到千年运河文化的魅力,实现商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1.2武清区“新商圈”建设的发展成效

1.2.1经济指标增长显著

近年来,武清“新商圈”在经济指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3年,“新商圈”核心项目客流量已达1200万人次,营业额超50亿元,纳税1.8亿元,各项指标均打破历史最高纪录。2024年,发展态势更为强劲,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一季度,“新商圈”就实现消费流量710.3万人次,营业收入15.31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新商圈”的消费吸引力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1.2.2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众多知名项目和品牌的入驻,武清“新商圈”的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佛罗伦萨小镇、创意米兰时尚生活广场等已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商业地标。越来越多的国际一线品牌选择在“新商圈”开设门店或举办新品发布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商圈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新商圈”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商业评选活动、举办品牌推广活动等,不断扩大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和商业资源的关注。

1.2.3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武清“新商圈”积极推动农工商文旅体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整合全区农业、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资源,打造了一系列融合消费场景。例如,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推出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利用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演出活动,与商业消费相互促进;借助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体育爱好者前来,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这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消费业态,还拓展了消费空间,为“新商圈”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武清区“新商圈”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面向外地客群的商业类型单一

目前,武清“新商圈”面向外地客群的商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名品购物和餐饮方面。以佛罗伦萨小镇为例,虽然汇聚了大量国际知名品牌,吸引了众多外地消费者前来购物,但商业类型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文化体验等业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求。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往往在购物和简单用餐后便选择离开,难以长时间停留并进行更多消费,这导致外地客群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未被完全挖掘。

2.2面向内地客群的商业结构失衡

在面向内地客群方面,武清的高端商业项目集中,而中端和大众化消费场所相对不足,导致商业整体供给过剩,部分商业设施利用率不高。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本地客群的消费体验,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制约了“新商圈”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一些热门商业领域,如中高端购物中心、餐饮街区等,商业供给过度集中,同质化竞争激烈。许多商场和店铺在品牌引进、商品种类、经营模式等方面较为相似,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使得商家之间为争夺客源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影响了整体商业效益。另一方面,一些满足内地客群日常生活需求的业态,如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便民服务店等,在部分区域却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社区周边,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的日常购物和生活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商业面临较大冲击。但武清“新商圈”在应对电商挑战方面,部分商业企业转型缓慢,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商业总体供给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2.3不同商圈之间发展不均衡

武清“新商圈”包含多个不同的商圈,但目前各商圈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以佛罗伦萨小镇为代表的部分商圈发展态势良好,客流量大,商业繁荣;而一些其他商圈,如部分传统商业广场和闲置商业地块,却面临着客流量稀少、商户经营困难甚至闲置的问题。

部分传统商业广场由于建成时间较早,设施陈旧,业态老化,缺乏有效地更新改造和运营管理,难以吸引消费者。同时,在规划布局上,一些商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通连接和协同发展机制,导致资源无法共享,优势难以互补。对于一些闲置的商业地块,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和有效的招商策略,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影响了“新商圈”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这种商圈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新商圈”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优化武清区“新商圈”建设的路径探析

3.1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3.1.1丰富商业产品类型

针对外地客群,应进一步丰富商业产品类型。除了现有的名品购物,可引入更多体验式、互动式的商业项目。例如,建设大型室内主题乐园,涵盖各种刺激有趣的游乐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开设文化创意街区,汇聚各类手工艺品店、非遗展示店、艺术工作室等,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魅力;打造电竞娱乐中心,举办各类电竞赛事,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同时,增加特色餐饮种类,引入国内外各地的知名美食品牌,打造美食文化街区,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多元饮食文化。

对于内地客群,在优化现有商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大对社区商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社区医疗服务站、家政服务中心等便民业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推动传统商业企业转型升级,结合电商发展趋势,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经营模式,如打造智慧零售门店,提供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或自提服务,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3.1.2加强文旅融合

充分利用武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武清民俗文化等内涵,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推出大运河文化主题游船项目,让游客在游船上欣赏运河两岸的美景,了解运河历史文化;举办武清民俗文化节,展示舞龙舞狮、杨村糕干制作等民俗技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新商圈”周边建设更多高品质的酒店、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优化交通设施,增加公共停车位,完善公共交通线路,方便游客出行。此外,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开发旅游APP,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门票预订、交通导航、餐饮住宿推荐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3.2明确发展定位,捕捉核心客群

3.2.1精准定位各商圈

根据不同商圈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精准定位各商圈的发展方向。对于佛罗伦萨小镇商圈,[3]继续强化其国际名品购物和时尚消费的定位,不断引进更多国际一线品牌和时尚潮流品牌,举办各类时尚发布会、时装周等活动,打造成为国际时尚消费高地。创意米兰时尚生活广场则可突出其艺术文化与时尚商业融合的定位,加大对文化艺术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如举办艺术展览、音乐演出、时尚设计大赛等,吸引文化艺术爱好者和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对于一些传统商业广场,可结合周边社区居民需求,定位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满足居民日常购物、休闲娱乐、亲子教育等需求的业态。

3.2.2客群分析与捕捉

深入开展客群分析,了解不同客群的消费特征、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外地客群,通过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其来源地、年龄分布、消费习惯等信息,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例如,针对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可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武清“新商圈”旅游专线产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宣传“新商圈”的特色项目和活动。对于内地客群,根据不同社区的居民结构和消费需求,开展差异化营销。在年轻人口较多的社区,推广时尚、娱乐、亲子等业态;在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注重宣传健康养生、便民服务等业态。同时,建立会员制度,通过积分、优惠、专属活动等方式,提高客户忠诚度,挖掘潜在消费客群。

3.3商圈间差异化互补发展

3.3.1差异化发展策略

各商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业态布局上,根据自身定位,引入具有独特性的商业项目和品牌。例如,V1汽车世界专注于汽车文化体验,可进一步拓展汽车改装、汽车博物馆、汽车主题酒店等相关业态,形成完整的汽车文化产业链;而一些小型商圈则可专注于发展特色小店、小众品牌,打造个性化的消费场景。在服务方面,各商圈也应突出特色,如提供个性化的导购服务、定制化的消费体验等。同时,加强商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展市场推广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新商圈”的整体竞争力。

3.3.2层级功能构建

构建不同层级的商圈功能,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商圈体系。将佛罗伦萨小镇等核心商圈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消费中心,吸引国内外高端消费客群,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将一些发展较好的区域商圈定位为区域商业中心,服务周边区域居民和部分外来游客,提供中高端的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将众多社区商圈建设成为基础服务型商圈,主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供便捷、实惠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这种层级功能的构建,实现不同商圈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提高整个“新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新商圈”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关于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武清“新商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DXXTKY24-09)。


参考文献:

[1]刘司可,路洪卫,彭玮.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模式及启示——基于24个世界一线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1(05):70-77.

[2]周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念、规律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1(14):42-45.

[3]赖阳,王春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下传统商圈高质量发展对策[J]中国商论.2023(12):1-3.


审核:刘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分享